在八月这个充满活力的季节里,小红书在上海掀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下市集活动,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百余家商家,带来了涵盖服饰、鲜果、原创手工艺品等多领域的特色商品。这场市集不仅是一场实体的购物盛宴,更是小红书电商战略调整的前哨战。
与此同时,小红书App悄然开启了新版本的内测,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底部导航栏的“热门”按钮被“市集”所替代,这一变动标志着电商频道正式回归主界面的一级入口,距离上一次如此高调的展示已时隔两年有余。
“市集”频道的推出,是小红书对电商业务的又一次大胆尝试。新版App的市集首页精心布局了市集直播、买手精选、新品首发等多个板块,旨在通过差异化的运营策略,打造独特的购物体验。小红书交易市场负责人来克强调,市集是小红书生活方式电商的具体展现,旨在为用户提供一个发现新鲜、惊喜好物的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市集页面保留了小红书标志性的双列信息流设计,商品以场景化笔记、直播带货等形式呈现,这种设计既延续了社区的“逛”感,又与传统的货架电商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里,高成交、高复购、高互动的商品将获得更多的算法推荐,形成良性循环。
然而,从本质上看,市集页面依然是一个标准的电商平台商城页,与淘宝、京东、抖音商城等主流电商平台的双列商品信息流并无二致。它在形态上更接近于一个集图文、视频、直播于一体的“多模态”购物平台,类似于可直接交易的“什么值得买”。
小红书通过在首页一级入口嵌入“市集”,旨在为用户提供一个固定的消费场所,简化从浏览笔记到购买商品的决策流程,满足用户在站内完成购物的需求。这一举动无疑向外界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小红书电商在内部战略中的地位已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小红书正致力于构建电商交易的生态闭环。
近两个月来,小红书电商动作频频。在组织架构层面,小红书成立了“大商业板块”,将广告和交易业务整合,由COO柯南统一负责,旨在减少内部沟通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小红书还推出了“百万免佣计划”,对在市集内销售额前100万元的商家免收佣金,仅保留0.6%的支付渠道成本,以此吸引更多商家入驻。
这一系列举措似乎表明,小红书电商终于放下了过往的纠结与犹豫。此前,小红书曾因开放链接给天猫、京东等外部平台而引发“放弃电商”的质疑。长期以来,小红书在维护内容社区纯洁性与商业化变现之间小心翼翼地寻找平衡,社区建设的优先级始终高于商业化。
然而,随着商业化压力的加剧、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上市节奏的推动,小红书似乎已做出抉择——从社区优先转变为赚钱优先,更加主动地推动电商与社区的深度融合。这一转变能否为小红书电商带来新生,尚需时间验证。
回顾小红书电商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在快慢之间反复横跳的战略摇摆。一方面,小红书希望通过自营电商平台“福利社”实现电商梦想,但九年过去仍不温不火;另一方面,尝试通过独立APP承载种草流量的“小绿洲”也在运营一年后宣布停止运营。直到2023年8月24日,小红书才首次高调公布电商计划,邀请更多买手、商家、品牌加入,共同构建电商生态。
小红书电商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定位与答案。柯南多次提到的“原生性商业系统”成为了解释小红书电商逻辑的关键词。小红书试图构建一个基于生活方式电商的差异化路径,强调人的力量,创造贴近生活的购买场景,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然而,这种执着于寻找“原生答案”的做法,也让小红书电商在概念堆砌与实际操作之间徘徊不定。
如今,小红书电商以“市集”的形态重回C位,开始补课“货”的层面,聚焦优质、有个性的商品供给。过去半年里,小红书不断引入优质商家,将重心放在拥有好货产地、工厂集群的地区。2024年,小红书电商新入驻商家数同比增长了8.1倍。这一次,小红书电商能否在电商与社区调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