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平台上,一款名为Nano Banana的AI图像生成工具近期成为热门话题。这款由谷歌实验室推出的创新项目,凭借其独特的图像编辑功能迅速走红网络,引发了广泛关注。
谷歌实验室副总裁Josh Woodward在社交平台X上披露,自该功能上线以来,用户使用量已突破2亿次。这一惊人的数据导致谷歌内部TPU计算资源严重过载,系统运维团队不得不持续处理警报。如此庞大的使用规模,充分展现了公众对AI图像生成技术的浓厚兴趣。
用户热衷于将各类形象转化为精致的手办模型。从真实人物到动漫角色,再到宠物形象,Nano Banana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社交媒体上,用户分享的创作成果显示,该工具生成的人物特征自然流畅,面部表情生动逼真,几乎难以分辨是否经过AI处理。
目前体验Nano Banana主要有两种途径。通过官方网站注册可获得免费试用机会,但每个账号仅限生成一张图片,后续使用需要付费。实际测试发现,使用中文提示词生成的图像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结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
另一种使用方式是通过谷歌Gemini平台的2.5 Flash Image集成功能。用户登录后可直接调用服务,实测表明使用英文提示词时,生成的图像质量明显提升,细节处理更为精细。这种差异反映出提示词语言对AI理解的重要影响。
随着AI生成图像技术的普及,真实与虚拟的界限变得愈发模糊。社交平台上,用户难以分辨照片是实景拍摄还是AI合成,这种现象引发了对信息真实性的担忧。此前已有商家利用AI技术过度美化商品图片,导致消费者收到货物后发现与宣传严重不符,引发大量投诉。
更严重的是,AI技术被用于制造虚假信息的情况时有发生。年轻台球运动员王思诺近日公开表示,有人利用AI技术伪造其不雅视频并在网络传播,对其名誉造成极大损害。同为台球界知名人士的王钟瑶也透露,几年前曾遭遇类似恶意造谣事件。这些伪造视频中的人物面部特征与当事人高度相似,具有极强的迷惑性。
面对AI技术带来的双重影响,公众需要提升辨别能力。在使用AI工具时,既要防范受骗上当,也要尊重知识产权,避免利用技术优势制造或传播虚假信息。如何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维护网络环境健康,成为每个互联网使用者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