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众即将迎来一场极为难得的天文盛景——月全食。据相关报道,此次月全食将于特定时段上演,且我国全境都能完整观测到全过程。上一次我国能全程目睹的月全食发生在2022年11月8日,而下一次要等到2028年12月31日至2029年1月1日,这还是一次极为少见的“跨年月全食”,因此本次月全食备受期待。
此次月全食的观测时间安排得十分清晰。从9月7日(周日)23:28起,半影月食开始,直至9月8日(周一)04:55结束,整个过程都能看到。半影月食阶段,虽然用肉眼难以察觉月面的变化,但要是使用长焦距相机拍摄,就能看到月面部分区域在进入半影时亮度降低,离开半影时又恢复明亮。
在月全食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8日00:27,“初亏”现象出现;从01:31“食既”到02:53“生光”,是本次月全食最为核心的阶段。此时月球完全进入地球本影,会呈现出暗红色,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红月亮”;02:12“食甚”,这是月球进入地球本影最深的位置;全食阶段结束后,03:56月球“复圆”。
对于“血月”这一说法,北京天文馆原馆长、天文学家朱进给出了专业意见。他表示,“血月”这个概念并不准确,在专业领域并没有这样的说法,这个词汇容易引发误解,不建议媒体使用。正确的术语应该是“月全食”,在月全食的全食阶段,月亮呈现红色,用“红月亮”来表述更加准确科学。
朱进还详细解释了月食的形成原理。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者几乎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月球进入地球影子时,就会出现月球圆面被部分或者全部遮住的现象,这就是月食。地球影子分为本影和半影,月球完全进入本影时是月全食,部分进入本影时是月偏食,仅进入半影时是半影月食。
至于月食过程中出现“红月亮”的原因,朱进介绍说,当月亮完全进入地球影子后,地球大气层会对太阳光进行折射和散射。太阳光中的红色波长光线更容易被折射到月球表面,然后再经月球反射回地球,这样人们看到的月亮就呈现红色,也就是红月亮。
朱进进一步说明,在月全食的全食阶段,只要观测条件良好,比如天气晴朗等,红月亮必定会出现。不过红月亮的红色深浅等外观表现,会受到天气状况(如是否晴朗)、月亮高度、地球大气层状况(如是否有火山尘埃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每次观测到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朱进还提醒大家,非月食的时候也可能看到月亮发红的现象,但这和月全食时红月亮产生的原因不一样。非月全食时出现的红月亮,通常发生在月亮高度很低(接近地平线)的时候,而且多和地球大气状况有关,此时的月相往往不是满月,可能是月牙或者其他不是满月的状态。
最后,朱进表示,只要天气晴朗,国内各地都能清楚观测到本次月食的各个阶段,包括半影月食、偏食、全食阶段,大家无需特意选择复杂的观测地点,同时观测时一定要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