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川股企业正以惊人的姿态搅动资本市场——百利天恒,这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在两年内市值突破1370亿元,创始人朱义一度登顶"科创板首富"。但与市值暴涨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其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营收仅1.71亿元,净利润亏损达11.18亿元。这场冰火交织的资本狂欢,源于一款被寄予厚望的"超级药物"。
驱动这场资本盛宴的核心,是全球首创的EGFR×HER3双抗ADC药物iza-bren(BL-B01D1)。作为全球唯一进入III期临床的同类药物,该产品已启动近40项临床试验,覆盖肺癌、鼻咽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其研发进度获得美国FDA突破性疗法认定,更五次入选中国药监局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这款承载着中国药企从"仿制跟随"向"全球创新"转型使命的药物,在2024年与跨国药企百时美施贵宝达成总额84亿美元的授权协议,首付款8亿美元直接推动百利天恒2024年净利润超37亿元。
在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上,iza-bren治疗EGFR突变肺癌的两项研究入选官方新闻发布计划并作口头报告,标志着其临床价值获得国际顶级学术会议认可。据公司披露,该药物首个适应症(末线鼻咽癌)已完成III期临床关键步骤,预计2026年上市销售。若成功获批,不仅将成为百利天恒首个商业化创新药,更将验证其"美国前端发现、中国后端开发"研发模式的可行性。
但光鲜背后,是持续失血的财务状况。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达10.39亿元,同比增长90.74%,相当于同期营收的6倍。目前15款在研药物、近90项临床试验的庞大布局,已累计投入34亿元研发资金。根据测算,2025-2027年公司将面临48.19亿元的资金缺口,这相当于其当前市值的3.5%。
创始人朱义的决策轨迹颇具传奇色彩。这位复旦大学生物物理硕士出身的企业家,1990年从高校科研岗位辞职下海,1996年以60万元购入利巴韦林仿制权创立百利药业。通过"新博林"儿童颗粒剂和学术推广模式,他完成原始资本积累。2013年,50岁的朱义做出惊人决定:将公司资源全面转向当时全球仅少数企业掌握的双抗ADC技术,并在西雅图设立研发中心SystImmune。
面对质疑,朱义在近期访谈中坦言:"做真正的创新药就是场豪赌,关键看现金流能否支撑到收获期。"为填补资金缺口,公司已启动港股IPO计划(暂缓),并获得证监会同意注册的A股定向增发,拟募集不超过37.64亿元。但即便定增顺利完成,仍存在超10亿元资金缺口。
这场高风险博弈已进入关键阶段。iza-bren的商业化进程能否快于现金消耗速度?传统化药业务持续萎缩的态势能否扭转?全球近90项临床试验的管理能力是否达标?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百利天恒能否从"潜在黑马"蜕变为真正的跨国药企。在资本市场与研发风险的双重考验下,朱义和他的团队正在书写中国创新药企最惊心动魄的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