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关键支柱,在推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当前,全球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抬头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构成挑战;国内经济回升基础尚待巩固,有效需求不足、市场无序竞争等问题仍需破解,行业稳增长面临多重考验。
为应对挑战,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提出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通过扩大消费、提升供给质量、优化发展环境、深化国际合作等举措,推动行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方案设定2025年汽车销量目标3230万辆,同比增长约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550万辆,同比增长20%;汽车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左右。2026年,行业将进一步巩固稳中向好态势,产业规模与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化方面,方案提出多项具体措施:推进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试点,25个试点城市新增推广公交、出租、物流等领域新能源车辆超70万辆;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与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行动,提升乡村电动化水平;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在中远途、中重型商用车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制定换电模式发展指导意见,深化新能源车险改革,优化商业车险基准费率;落实购置税、车船税减免政策,确保平稳过渡。
消费促进政策成为重点。方案要求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支持汽车报废更新、新能源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换;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拓展改装、租赁、赛事等后市场消费;优化限购政策,推动从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完善二手车交易便利化措施,包括“反向开票”、异地登记等,探索线上交易管理制度,提升信息查询平台权威性。
智能网联技术产业化加速推进。方案明确开展“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加快网联基础设施与云控平台建设,鼓励前装V2X、5G通信模块;推进北斗系统规模化应用,促进物流、环卫、出行等多场景落地;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推动道路交通安全、保险等法规完善;支持汽车、通信、交通企业探索数据驱动的新型商业模式,培育多元化价值链。
针对产业竞争秩序,方案提出加强成本调查与价格监测,强化产品一致性监管,督促车企落实账期承诺;通过“问题反映窗口”协调解决供应商诉求,制定账款支付规范;开展网络乱象专项整治,打击虚假宣传、商业诋毁等行为,维护市场健康环境。
在报废与回收领域,方案要求严格执行机动车报废标准,淘汰老旧车辆;健全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加强关键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推动“精细化拆解+回用件流通”模式发展。同时,优化行业管理政策,包括推进准入管理改革、修订技术要求、制定数据出境安全指引、开展产品自我检验等;研究集团化管理,支持龙头企业做优做强;规范OTA升级活动,推动《机动车生产准入管理条例》立法,完善企业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