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七部门近日发布《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提出通过技术创新、消费升级和国际合作三大路径,实现行业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方案设定2025年汽车销量目标323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近半,达到1550万辆,同比增长20%,同时要求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出口规模保持稳定。
在新能源汽车推广方面,方案提出“公共领域+下沉市场”双轮驱动策略。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试点将覆盖25个城市,新增推广公交、物流等领域的电动车辆70万辆以上;乡村市场则通过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和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提升电动化渗透率。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将聚焦中远途、中重型商用车场景,推动规模化落地。配套政策方面,方案要求完善换电模式发展指南,深化新能源车险改革,并延续购置税、车船税减免优惠,确保政策平稳过渡。
消费端刺激措施聚焦“以旧换新”和后市场拓展。方案明确支持汽车以旧换新、新能源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开展流通消费改革试点,培育改装、租赁、赛事等新兴消费场景。限购城市将优化政策设计,逐步转向使用管理;二手车流通领域则通过“反向开票”、异地交易登记等便利化措施,结合线上交易管理制度建设,提升信息查询平台权威性,促进市场高效运转。
智能网联技术产业化成为方案另一重点。通过“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方案要求加快网联基础设施和云控平台建设,推动汽车前装V2X、5G通信模块,并扩大北斗系统应用范围。物流、环卫、出行服务等多场景应用将同步推进,L3级自动驾驶车型生产准入有望获批。数据驱动的新型商业模式探索获得政策支持,汽车、通信、交通企业将通过数据共享培育多元化价值链。
针对行业长期存在的无序竞争问题,方案首次提出建立“账期承诺问题反映窗口”,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督促企业落实支付账期规范。网络乱象专项整治将重点打击虚假宣传、商业诋毁等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秩序。在资源循环领域,方案要求严格执行机动车报废标准,健全动力电池回收体系,推动“精细化拆解+回用件流通”模式,提升关键矿产资源利用率。
政策优化层面,方案明确推进生产准入管理改革,修订新技术审查标准,制定新能源汽车同一型式判定条件,并编制汽车数据出境安全指引。企业集团化管理研究将聚焦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支持龙头企业做优做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方面,OTA升级活动规范和《机动车生产准入管理条例》立法被提上日程,企业退出机制将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