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全球AI投资展望——AI创业的爆发与中国机遇”论坛上,来自AI领域的创业者与投资人齐聚一堂,围绕智能体的商业化落地与投资逻辑展开深度对话。这场讨论不仅聚焦技术突破,更触及产业生态与市场需求的碰撞。
蚂蚁集团副总裁纪纲指出,随着大模型与智能体技术能力的跃升,行业对智能的期待已超越传统“检索+简单流程”的范畴,甚至开始探讨AI超越人类智慧的可能性。但他同时强调,当前智能体在情感陪伴、线下中介等对误差容忍度高的场景中更易落地,而需要精准数据闭环的任务仍面临挑战。
阶跃星辰创始人姜大昕则从硬件角度提出,下一代智能设备的竞争将围绕“会做事、总在场、有记忆、能进化”四大核心能力展开。他认为,智能体正在金融、医疗、教育等垂直领域加速渗透,这种趋势正在重塑行业交互模式。
中国AI应用的领先地位成为讨论焦点。明势创投黄明明分析称,中国在互联网时代积累的产品创新能力,叠加对前沿技术的快速跟进,使得全球首个设计领域智能体Lovart等创新项目均诞生于中国。他预测,未来全球顶尖智能体中三分之二将来自中国创业团队。
不过,市场对智能体的期待与现实仍存在落差。BAI资本龙宇直言,当前尚未迎来智能体的爆发期。尽管全球对AI探索保持宽容态度,但创业者面临的时间窗口正在收窄,市场对产品交付质量的要求日益严苛。
在投资策略层面,分歧同样显著。蚂蚁集团黄海透露,其投资组合以垂直领域智能体为主,核心标准包括市场规模、付费意愿及护城河构建能力。他特别指出,算力等底层基础设施的能耗问题将成为未来关键制约因素。
经纬创投王华东提醒创业者规避与大模型直接竞争的风险。他以编程智能体领域为例,Cursor曾被视为行业标杆,但很快被Claude、OpenAI等大公司的同类功能超越。相比之下,Replay通过聚焦特定服务场景,反而开辟出差异化空间。
创世伙伴创投周炜提出“哑铃策略”:一方面投资与复杂工作流深度绑定的To B应用,以抵御技术迭代冲击;另一方面布局高风险、高天花板的通用方向,作为对未来趋势的押注。这种双向布局反映了投资机构在确定性与可能性之间的平衡。
Lovart创始人陈冕从产品逻辑角度提出,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的增长模式已不适用于AI时代。他强调,当前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而非流量获取,这种转变正在重塑创业公司的资源分配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