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前九个月乘用车小订破五千万,数据虚实难辨,汽车行业营销乱象待解

   时间:2025-09-14 10:45:18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汽车行业关于新车预售数据的争议持续发酵。知名汽车评论人吴佩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指出,部分车企在新车发布时宣称的“小订过万”数据存在人为操作痕迹,这些看似亮眼的数据实则由广告公司提前策划,并非真实市场反馈。他呼吁行业参与者保持克制,避免过度营销。

前阿维塔高管李鹏程通过朋友圈数据进一步佐证这一现象。他统计显示,今年前八个月中国乘用车市场小订总量已突破5000万辆,其中80%集中在新车发布72小时内完成。这一数据与同期实际批发量1793.4万辆、零售量1469.8万辆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对数据真实性的广泛质疑。

行业内部人士透露,小订数据已成为车企营销的重要工具。与需要签订正式合同、订金不可退的大订不同,小订金额通常在99元至5000元之间,消费者可随时退款。这种低门槛设计使得数据水分极大,某品牌曾以10元订金获得4万辆小订订单,实际转化率存疑。

某广告公司从业者揭露,为车企策划“小订过万”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前期数据包装到后期水军造势,甚至安排假用户发言和编造车主故事,整套流程报价从几十万到上百万元不等。上海某大学生证实,自己曾参与多次车企活动兼职,包括预订单下单任务,完成后可获80-150元报酬。

车企热衷数据包装的背后,是资本市场的生存压力。对于需要持续融资或市场表现不佳的企业,漂亮的订单数据可能直接决定融资成败。同时,管理层也希望通过数据证明产品竞争力,某车企营销负责人坦言:“有时不得不满足领导对热销现象的期待。”

这种数据游戏正在扭曲行业竞争环境。当所有参与者都沉迷于数字包装时,真实造车的企业反而面临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行业信誉的透支最终将损害消费者利益,导致市场选择失真。

监管层面已开始行动。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开展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整治行动,明确将“捏造虚假数据”“选择性披露销售信息”等行为列为整治重点。但专家指出,根治这一问题更需要企业自律,消费者也应保持理性。

对于普通购车者而言,辨别数据真伪的关键在于关注新车上市后的实际表现。大订数量、交付量和上险量才是衡量产品真实市场接受度的重要指标。当消费者不再为“小订过万”的营销话术买单时,数据造假的土壤自然会消失。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