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汇滨江的北杨人工智能小镇,一座年轻的学院正以蓬勃姿态书写创新篇章。上海创智学院成立仅一年,便以独特的育人模式和科研生态,吸引了600余名师生在此“疯狂生长”。这里没有传统校园的刻板节奏,取而代之的是前沿科研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以及师生共同探索未知的激情。
90后导师刘鹏飞的办公室就在学生工位旁,没有固定的“办公时间”,门永远向学生敞开。他的团队已初具规模,一面白板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深夜头脑风暴的灵感。去年此时,他刚从美国完成博士后研究回国,如今以双聘形式加入创智学院。吸引他的,是“三个低概率事件的交汇”:智能革命的浪潮、学院模式的独创性,以及对师生资源的全力支持。“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不做点不一样的事,对不起这个时代。”他常对学生说,今天的努力或许能提升后代的生活量级。
在刘鹏飞看来,创智学院的魅力在于“在一起”。电梯里偶遇同事,从4楼到11楼的短暂时间也能碰撞出新的想法;与业界交流时,总能找到试验落地的可能。学院首创的“认知能动数据加工工艺”和“AIxAI超智能”科研体系,已在国际开发者社区GitHub和HuggingFace上获得超5700颗星和10万次下载量。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原创技术获得全球关注的证明。
学院一周年之际,刘鹏飞团队发布了“能动认知大模型”,推动AI从“思考”迈向“创新”。学生空间里,“努力才能及格,拼命才能优秀”的横幅格外醒目。导师以身作则,学生紧随其后,科研不再是孤独的旅程,而是集体攀登的征程。
在首届创智未来大会上,一场特殊的展览吸引了众多目光——这里聚集了多位“博士CEO”。2024级直博生陈明阳创立的“群联矩阵”,致力于让机器人像智慧军团般协作。他的工位上摆着3个屏幕,抽屉里还放着公章。这位曾经的“i人”博士,如今已变成热衷社交的“e人”。“健康创业”是他的信条,每天晚上7点,他都会去健身房跑步、撸铁。“投资人看到我的肌肉,应该会更信任吧!”他笑着展示肱二头肌。
陈明阳的创业灵感源于学院的氛围。这里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一生一策”,不唯论文,鼓励学生“冒险”。他将集群机器人技术应用于城市治安、物流、农业和应急救援等领域,为技术落地找到了真实场景。学院的健身房里,像他这样“边健身边创业”的学生并不少见。
创智学院的野心不止于此。曾在GoogleX和DeepMind从事研究的罗剑岚,回国后组建了创智—智元联合实验室。他的目标很明确:向上“捅破天”,推动机器人挑战人类世界冠军;向下“能落地”,在真实工业产线实现规模化复制。“这不仅是科研突破,更是对中国制造业的深度赋能。”
成立一年来,学院构建了以“家国情怀、创新胆识、内在驱动力”为核心的多元化遴选生态,通过“项目制”实战鉴别学生的创新能力。31所参建高校、科研机构和头部企业联合培养人才,50余家企业累计捐赠或资助5亿元人民币。依托创智未来中心,学院已孵化10家师生创业企业,吸引近5亿元资本注入。
在国家部委和上海市的支持下,学院建设了高标准算力与数据基础设施,万P级算力和10PB级数据中台支撑了师生科研。AIGC互动机器在创智未来大会上为参会者生成“二次元”证件照,卡片上的日期和地点定格为“创智未来奇境”。
奇境之中,关于未来的故事正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