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能源领域的领军企业阳光电源,近期在港股上市进程上迈出关键一步。9月12日,公司董事长曹仁贤主持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增选香港岭南大学金融系教授魏铼为独立董事的议案,并明确9名董事在港股上市后的职责分工。董事会同时决定,将于9月30日召开股东大会,审议多项与港股上市相关的议案。
这家以光伏逆变器起家的企业,正通过战略转型巩固行业地位。8月底公布的赴港上市计划显示,公司旨在通过全球化布局拓展融资渠道,募资规模尚未确定,但按当前估值计算,即便仅增发5%股权,融资额也将突破百亿元。这一决策背后,是公司上半年交出的亮眼成绩单:1-6月实现营收435.33亿元,净利润77.35亿元,同比增幅均超过40%,估值一度突破2800亿元,董事长曹仁贤个人身家也攀升至约850亿元。
在产能扩张方面,阳光电源同样动作频频。2023年启动的合肥年产25GWh新型储能装备制造项目,与2024年末计划在法兰克福发行GDR募资20亿元用于安徽先进储能装备制造的举措形成呼应。这种"技术迭代+产能扩张"的双轮驱动,推动公司营收结构从"逆变器单引擎"向"光储双驱动"转型。据第三方机构InfoLink Consulting统计,其储能系统全球出货量位居首位,欧美澳市场占比超过60%,毛利率达40.29%,是国内市场的两倍。
国际化布局中,技术认证成为突破海外市场的关键。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储能产品已通过欧盟CE、美国UL等12项国际认证,有效扫清市场准入障碍。上半年海外营收占比达58.3%,较往年显著提升。港股上市后,公司有望进一步提升品牌国际认可度,更紧密地对接国际资本与客户网络。
技术融合是阳光电源的核心竞争力。不同于多数企业"外购组件+简单集成"的模式,公司通过"三电融合"技术——深度整合电力电子、电化学和电网支撑技术,实现软硬件智能协同,最大化调峰效果。这种综合集成能力使其储能系统广泛应用于欧洲、美洲、中东等成熟电力市场,覆盖调频调峰、可再生能源并网、微电网等多个领域。2024年储能发货量达28GWh,收入249.59亿元,同比增长超40%,在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交流侧)排名中位列第二。
客户资源的交叉优势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空间。管理层指出,终端业主、EPC承包商、经销商等储能系统集成客户,与光伏业务客户高度重合,形成显著的交叉销售效应。这种优势在2024年初设定的40-50GWh储能出货目标中得以体现,较上年实际发货量大幅增长。不过,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巨头的入局,也引发部分投资人对盈利稳定性的担忧。这种"业绩增长"与"竞争焦虑"的博弈,在股价走势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过去三周累计涨幅达50%,9月15日收盘价报136.7元/股,较年初上涨85%,市值突破2800亿元。
高管层的减持动作引发市场关注。7月中旬,副董事长顾亦磊等四人计划在8月4日至11月3日期间减持不超过42.49万股,按当时股价估算套现约5600万元。这种资本运作背后,折射出公司对现金流管理的审慎态度。截至2025年6月末,存货价值达297.06亿元,应收账款274.99亿元,潜藏的财务风险与减值压力不容忽视。
传统业务板块面临增长瓶颈。作为起家业务的光伏逆变器,上半年增幅放缓至17%,毛利率35.74%较上年有所下滑。新能源投资开发业务虽通过"滚动开发+股权出让"模式运作,但重资产特性与对外部融资、电价政策的高度依赖,使其成为需要谨慎把控的风险点。2023年计划分拆子公司阳光新能源独立上市的举措,正是为了缓解这方面的压力。
在寻找新增长曲线的道路上,阳光电源将触角伸向风能、氢能等领域。通过子公司阳光氢能开发的离网、并网、微网制氢系统解决方案,已在内蒙、吉林两地获得1.2GW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这些新业务若能与现有光储业务形成协同效应,将为港股上市后的资本运作提供更多想象空间。当巨额资金活水注入,曹仁贤的产业版图扩张或将进入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