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七个月,中国家电出口数据令不少人感到意外。空调出口量增长4.1%,冰箱增长2%,洗衣机增长5.3%。上半年,中国对全球家电产品累计出口687.8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意大利进口中国白色家电超过17.4亿美元,同比增长9.8%。在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中国参展企业达到764家,创下历史新高,占参展商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尽管近年来美国和欧洲不断设置贸易壁垒,但中国家电业依然实现了突破。这背后,是中国家电企业从国内市场转向全球市场的战略调整。2018年后,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降温,家电市场也面临压力。一方面是消费增速放缓,另一方面是新兴品牌在细分领域的冲击。传统家电厂商选择降价竞争,通过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提升市场占有率。
经过几年的整合,海尔、美的、格力等头部企业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2020年后,行业开始反思低价竞争的弊端,转向技术和服务竞争。此时,“价低质优”已成为中国家电业的基本特征,但也迫使企业寻求新的增长空间。海外市场成为重要选择,尤其是在东南亚、中东和拉美等地区。
东南亚拥有约6.9亿人口,家电市场仍处于普及阶段。冰箱、洗衣机等大家电年增长率达7%-9%。中东市场在2022-2024年家电零售复合年增长率约为5.5%。这些市场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消费需求明确。例如,中东消费者在斋月前后购买冰箱,为开斋节准备食品,甚至在节后购买家电作为礼物。
全球化布局也是应对贸易摩擦的必要举措。几年前,一个40英尺集装箱从中国运往美国的运费从约1500美元飙升至超2万美元。高昂的物流成本迫使企业将供应链延伸至海外。海尔已在全球布局143个制造中心,美的拥有超过40个主要生产基地。海信在南非的工业园覆盖非洲市场,并将产品销往欧洲;TCL则在墨西哥建厂,进军北美市场。
品牌出海与单纯的产品出口不同。后者属于“外贸”,而前者需要在海外建立供应链,并在特定市场拥有话语权。中国制造业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和成本优势,但海外扩张也面临挑战。例如,越南北部工业园区租金已涨至约35-38元人民币/平方米/月,是东莞东山湖地区厂房租金的两倍。墨西哥的工业用电价格也达到1.2元/度。
适应当地气候和文化也是难题。中东气候炎热干燥,沙尘频繁,对家电品质要求极高。一般家电需在-7℃至43℃正常工作,但中东标准要求最高耐受温度达65℃。格力的“沙漠王”空调能在55℃高温下以100%功率运行,在阿联酋市占率高达31%。东南亚气候湿热,家电需具备耐腐蚀、耐盐蚀涂层,大容量冰箱市场增速迅猛。
资本运作成为企业快速布局的关键。2007年,日本三洋电机因财务造假陷入困境,次年被松下收购。2011年,松下将三洋的白电业务以约100亿日元卖给海尔,包括1200项专利和相关技术,以及“SANYO”品牌在东南亚部分国家的使用权。这帮助海尔弥补了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的短板,并为东南亚市场拓展奠定基础。
2016年,海尔以55.8亿美元收购通用电气(GE)家电业务,获得4个全球研发中心、超过1000项专利,以及在智能温控、节能等领域的领先技术。GE家电在北美拥有近20%的市场份额,发明了第一台气密性家用冰箱、第一台全自动洗衣机和第一台室内空调器。通过收购,海尔成为北美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美的也通过收购实现快速壮大。自2007年起,美的陆续收购小天鹅、东芝家电、德国库卡。东芝拥有140年历史,在变频技术、节能、静音等方面积累深厚,品牌专利技术5000多项。美的整合其研发和设计环节,并结合中国高效供应链,让东芝在约2年内实现扭亏为盈。库卡机器人则升级了美的的产线,并开拓了B端业务,为大众汽车、特斯拉等企业提供智能化产线。
研发投入是品牌升级的核心。海尔的研发经费为107.4亿元,占营收3.8%;美的是162亿元,占营收4.4%。相比之下,许多品牌一年的研发费用不及它们的零头。从卖产品到建生态,中国家电企业需要商业逻辑和顶层战略的升维,同时减少路径依赖,强调资源重整。这不仅是长期的投入与坚持,更是胆量与毅力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