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智算集群演进遇瓶颈:光互连技术崛起,构建全光互连新未来

   时间:2025-11-02 03:56:20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中国移动联合中移智库、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布了《算力专题:面向大规模智算集群场景光互连技术白皮书(2025年)》。该白皮书深入剖析了大规模智算集群对互连技术的迫切需求,并系统阐述了光互连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应用前景。

当前,智算集群正朝着十万卡级的规模迅猛发展,单节点的算力已突破每秒百亿亿次大关。然而,传统铜介质电互连技术却遭遇了“带宽墙”“延迟墙”“功耗墙”三重严峻挑战。具体而言,单通道速率难以突破400Gbps,传输延迟高达数微秒,单机架互连功耗占比更是超过40%,这些因素已成为制约算力充分释放的核心瓶颈。

在此背景下,光互连技术凭借其低损耗、高带宽、低延迟等显著优势,脱颖而出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其中,芯片级光互连技术通过先进封装手段,将光引擎与电芯片紧密合封,有效缩短了电信号传输距离至毫米级,实现了系统能效50%以上的显著提升。其构建的“芯片-设备-集群”一贯式全光互连架构,更是被业界认定为下一代智算基础设施的核心关键技术。

光互连技术主要分为设备级与芯片级两大类。设备级技术包括光交换机(OCS),它采用光域路由方式,实现纳秒级切换,且功耗低于传统电交换;以及可插拔光模块,其中LPO线性直驱方案通过去除DSP,有效降低了功耗与时延。芯片级技术则涵盖近封装光学(NPO),它通过将光引擎与xPU置于同一基板,简化了散热设计,成为共封装光学(CPO)的过渡技术;CPO技术则实现了光引擎与电芯片的共封装,功耗降低50%,带宽密度大幅提升;而光学I/O(OIO)则以芯粒形式集成,带宽密度高达1Tbps/mm²,延迟降至纳秒级。

在技术路线方面,芯片级光互连技术主要分为硅光、VCSEL和Micro-LED三大方向。硅光技术因集成度高,外置激光源适配中短距应用,有望成为主流;VCSEL技术垂直出光,适用于短距应用;而Micro-LED技术则以高密度阵列为特点,适用于柜内短距场景。

国际上,博通、英伟达等科技巨头已率先推出CPO产品,并积极推进标准化进程。国内则处于从研究向应用转化的关键阶段,曦智科技、奇点光子等企业纷纷布局CPO样机研发,并制定了自主CPO标准。

然而,光互连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标准化、封装工艺、器件性能、散热以及仿真测试等方面。为此,白皮书提出了“三步走”推进计划,旨在逐步实现NPO原型部署、CPO样机验证以及全光超节点方案试点,从而推动构建一贯式全光互连体系,助力智算基础设施实现全面升级。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