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的冲压车间里,有一位被同事们称为“模具魔法师”的技术能手——38岁的模具维修经理郭迎亮。他凭借4项国家专利和120余项技术改造成果,在汽车模具维修领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创新篇章。
2013年,机械专业毕业的郭迎亮如愿加入华晨宝马。初入冲压车间的他,就被这里严谨高效的工作氛围所吸引。“就像站在世界级的舞台上,必须跳出最精彩的舞步。”他这样形容自己的职业起点。十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模具维修一线,用专业与执着诠释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
模具质量直接决定着汽车冲压件的精度。2016年冬日,铁西工厂冲压车间遭遇重大挑战——侧围模具翻边机构突然整体损坏。若不能及时修复,将导致整个生产线停摆。郭迎亮带领团队连续奋战30余小时,通过精准修补让模具“起死回生”。“当时的感觉就像文物修复师在修复国宝,每个细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他回忆道。这次成功抢修不仅避免了企业损失,更让他深刻认识到知识储备的重要性。
在郭迎亮的办公桌上,一本厚厚的工作手册格外醒目。这本记录着300余条专业术语和技术要点的手册,已成为车间技术人员的“宝典”。为掌握机加、钳工等跨领域技能,他利用业余时间向老师傅请教,将每个知识点都详细记录在册。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他在模具维修领域不断突破。
2018年,以郭迎亮命名的职工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他给团队定下“工作在暴风眼中”的目标——企业生产遇到什么难题,工作室就要攻克什么难题。为解决模具电气路检测效率低的问题,他带领团队研发出冲压信号模拟电控箱,使问题解决效率提升30%以上。这项创新不仅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还在2019年“盛京杯”沈阳工业设计大赛中斩获金奖。
2024年,郭迎亮劳模创新工作室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北京首钢创新工作室建立合作,并获得沈阳工业大学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持。当前,他们正聚焦汽车覆盖件冲压行业的“卡脖子”难题——实现100%无人智能化生产。通过监控板料成型过程、推进钣金模具精确仿真等技术攻关,团队正在为行业突破贡献智慧。
截至目前,郭迎亮团队已申报国家专利13项,平均每年解决生产问题300余个。在优化生产工艺项目中,仅2024年就为企业节省原材料费用1491.9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郭迎亮和团队成员无数个日夜的钻研与创新。
“模具维修就像给汽车‘做手术’,既要精准又要高效。”郭迎亮常说。在他的带领下,创新工作室已成为企业技术攻关的“最强大脑”,而这位“模具魔法师”也继续在汽车制造的舞台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工匠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