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聚焦人工智能与未来产业发展的高端论坛在京举行,吸引了来自科技界、产业界及学术领域的数百位代表参与。论坛围绕“AI赋能产业升级”主题展开,通过主题演讲、圆桌对话及成果展示等形式,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与潜在挑战。
在主旨演讲环节,多位专家指出,人工智能正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阶段。某知名科技企业负责人表示,其公司研发的工业AI质检系统已在国内30余家制造企业落地,通过机器视觉技术将产品缺陷检测效率提升40%,同时降低25%的误检率。另一家医疗科技公司则展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影像诊断平台,可辅助医生在30秒内完成肺部CT的结节识别,准确率达98%。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近三年来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注册量年均增长超35%,其中制造业、医疗健康、教育三大领域占比达62%。这一数据印证了论坛中关于“AI技术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的论断。与会者普遍认为,未来三年将是人工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期。
在圆桌对话中,产学研三方代表就“AI伦理与数据安全”议题展开激烈讨论。某高校教授提出,当前AI模型训练依赖的海量数据存在隐私泄露风险,建议建立行业级数据脱敏标准。对此,一家互联网企业CTO回应称,其公司已投入亿元研发联邦学习技术,可在不共享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完成模型训练,目前该技术已在金融风控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
论坛现场还设置了创新成果展区,20余家科技企业展示了最新产品。其中,一款搭载AI芯片的智能教育机器人引发关注,该设备可通过语音交互实现个性化教学,并能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动态调整教学方案。据开发团队介绍,该产品已在5所试点学校投入使用,学生数学成绩平均提升15%。
针对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挑战,多位专家提出政策建议。某智库研究员指出,当前AI人才缺口达500万,建议高校增设交叉学科专业,同时鼓励企业与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另有参会者呼吁,应加快制定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性法规,明确数据产权归属和算法责任边界。
在闭幕式上,主办方发布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报告预测,到2025年我国AI核心产业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报告同时提醒,需警惕技术滥用风险,建议建立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
据悉,本次论坛由多家行业协会联合主办,旨在搭建跨领域交流平台。参会企业代表表示,通过与上下游伙伴的深度对接,已达成多项合作意向,涉及智能工厂改造、医疗AI研发等领域。有分析师指出,此类高端论坛的常态化举办,将有效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的完善。
随着论坛的落幕,关于人工智能如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讨论仍在继续。可以预见的是,在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的双重驱动下,我国AI产业正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