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抖音精选的官方评语“用AIGC把科学史拍成科幻大片,电影级的科普视频谁不爱看啊!”刷屏时,一个名为“大圆镜科普”的账号正以现象级姿态重塑知识传播的边界。这个由天桥脑科学研究院重点孵化的项目,凭借电影级视听体验与硬核科学内容的双重加持,在AIGC技术浪潮中开辟出一条独特的科普赛道。
项目创始人陈天桥与雒芊芊的“All in AI”战略为这场变革埋下伏笔。自宣布该战略以来,这对科技伉俪不仅推动开源Deep Research模型落地,更孵化出覆盖企业服务、健康、信息等领域的AI创业公司矩阵。大圆镜科普作为战略体系中的知识传播支点,将脑科学研究院的顶尖研究资源与AI技术深度融合,创造出兼具科学严谨性与艺术感染力的内容产品。
与传统科普视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团队将电影工业标准全面植入AI内容生产流程。从黄金分割构图到蒙太奇镜头语言,从杜比全景声效到主题式配乐设计,每个细节都经过精密计算。这种“降维打击”式的制作水准,让观众在B站评论区惊呼“每帧都能当壁纸”,更在抖音引发“这是AI做的?”的集体质疑——而质疑本身,恰恰成为内容破圈的催化剂。
数据印证着这场内容革命的爆发力:全网170.6万粉丝、1.8亿播放量、千万级互动量的成绩单背后,是《生命科学简史》系列创下的1.4亿国内AIGC内容曝光纪录。在B站知识区,该账号五度登顶热门榜首,更以单周百万级粉丝增速刷新平台纪录;抖音平台六期视频即达成千万播放量,其中单期最高播放突破三千万次;微信视频号科技榜上,脑科学系列以近4000万播放量强势登顶,展现出专业内容与大众传播的完美平衡。
专业领域的认可同样掷地有声。作品《声音也能治病》斩获“两翼杯”青年科普大赛二等奖,《激素战争:人类身体的解放战争》从北京科协与中科院联合主办的赛事中脱颖而出,而艺术片《梦中的塞巴斯蒂安》更在IM两岸青年影展与FIRST惊喜电影展中实现双入围。这些荣誉不仅构建起AIGC内容的质量标杆,更验证了技术赋能下科普传播的无限可能。
这场变革背后,是AIGC技术从“工具属性”向“价值创造”的跃迁。早期AI生成内容因机械感引发的“是否有温度”争议,已在电影级制作与科学叙事融合中消弭。当观众开始讨论“这个量子纠缠的比喻太巧妙了”而非“这是不是AI做的”,标志着内容产业正式进入技术驱动的内容价值重构时代。正如陈天桥团队用实践证明的:当AI技术遇见科学精神,爆款不再是偶然,而是技术、艺术与科学的必然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