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新势力跨界造车的浪潮却持续升温。这一次,共享出行领域的头部企业哈啰将目光投向了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赛道,试图从“两轮”出行向“四轮”智能驾驶领域发起全面进攻。
上周,哈啰正式对外发布Robotaxi战略,其首款基于东风启辰VX6底盘开发的前装量产车型“HR1”同步亮相。这款搭载哈啰自研智驾系统的自动驾驶车辆,算力突破2000Tops,配备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标志着哈啰从共享出行服务商向技术驱动型科技企业的转型迈出关键一步。值得关注的是,该项目背后的资本矩阵堪称豪华:蚂蚁集团、哈啰、宁德时代三方分别持股50%、30%、20%,首期注资超30亿元,形成了涵盖金融科技、出行生态、新能源的黄金三角。
作为共享两轮出行的开创者,哈啰的转型轨迹清晰可见。早期以共享单车切入市场的哈啰,近年来通过顺风车、租车等业务构建了多元化出行版图。此次布局Robotaxi并非突兀之举,而是其生态战略的自然延伸。数据显示,哈啰累计服务超4亿用户,这些用户产生的海量出行数据将成为训练自动驾驶算法的宝贵资源。例如,共享单车与电动车业务积累的复杂路况数据,可显著提升Robotaxi在窄路通行、人车混行等场景的决策能力。
技术路径的选择凸显了哈啰的差异化思维。与传统Robotaxi企业采用的模块化架构不同,哈啰自主研发的“端到端L4技术体系”将感知、预测、规划、控制等环节整合为统一神经网络,直接从传感器输入生成车辆控制指令。这种架构优势在于减少信息传递损耗,提升系统响应速度。为支撑该技术体系,哈啰与阿里云共建万卡级算力集群,构建了“大数据-大算力-大模型”的技术底座,形成从数据采集到模型迭代的完整闭环。
在商业化布局上,哈啰展现出互联网企业的典型打法。根据规划,2026年将实现前装车型量产,覆盖超10个城市并完成国际首城落地,车辆规模达万辆级;2027年部署超5万辆全球定制车型。这一激进的时间表背后,是哈啰与启辰汽车、地平线、禾赛等产业链伙伴的深度绑定,覆盖从整车制造到传感器研发的全链条。业内测算显示,随着激光雷达成本下降和运营效率提升,Robotaxi单公里运营成本有望在2026年降至2.1元,达到盈利临界点。
但挑战同样不容忽视。技术层面,L4级自动驾驶的可靠性仍需验证;政策层面,多地正在提高自动驾驶准入标准;社会层面,超六成用户对无安全员车辆存在顾虑。更现实的是,Robotaxi的普及可能导致大量司机失业,这将成为制约行业扩张的社会因素。与此同时,哈啰将直面百度“萝卜快跑”等先行者的竞争,后者已在武汉等10个城市运营多年,而哈啰的首个试点城市很可能同样选择武汉,这场对决或将重塑自动驾驶出行市场的格局。
哈啰的Robotaxi战略本质是一场关于未来出行生态的豪赌。其优势在于共享出行生态的数据沉淀、互联网运营的用户洞察,以及蚂蚁集团、宁德时代等战略伙伴的资源支持。但要在两年内实现万辆级商业化落地,需要同时突破技术、成本、政策、社会接受度四重壁垒。当自动驾驶出租车真正实现低成本、高效率运营,并获得社会广泛认可时,这场竞赛的胜负或将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