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辆辆悬挂“自动驾驶测试”标识的无人配送车穿梭于街头巷尾;江边造船厂内,招商工业扬州鼎衡船厂第二代1.5万吨甲醇双燃料风帆助力化学品船正陆续交付;广陵新城中,中航机载“共性技术平台研发基地”项目破土动工,为扬州融入国家大飞机战略注入新动能……今年以来,扬州“陆海空”三维产业体系全面发力,先进制造业集群在长江之畔加速崛起,以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为方向,在长三角产业创新版图中刻下鲜明印记。
陆地之上,智能驾驶技术正重塑汽车产业格局。今年7月,上汽大众仪征分公司升级为江苏基地,标志着这家扬州汽车产业“龙头”迈入战略新阶段。自落户以来,该基地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及产线升级改造,未来将投放纯电动车型,成为扬州从“汽车制造”向“汽车智造”转型的典型样本。在江苏泽景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展厅,智能座舱产品矩阵令人目不暇接:W-HUD、AR-HUD等设备将车速、导航等信息投射至驾驶员视野前方,让行车体验更智能。“过去HUD是百万级豪车专属,如今已快速普及至大众车型。”泽景仪征工厂厂长尹继昌透露,公司今年出货量预计突破90万台,与小米、蔚来、理想等头部企业深度合作。
扬州围绕新能源汽车构建的产业链已初具规模:比亚迪半导体生产的IGBT模块掌控全车电力转换核心,被誉为新能源汽车“大脑”;纳力新材料研发的锂电池复合集流体获国际巨头青睐;经开区作为省首批车联网先行区,集聚近50家企业,关联产业规模超200亿元。
向海而行,绿色船舶产业驶向深蓝。新大洋造船干船坞内,4艘中型散货船同步建造的场景已成常态。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依赖进口设备、在内河焊装散货船,到如今面向海洋开发海工装备,扬州船舶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全球造船业迎来繁荣周期,扬州企业紧抓绿色智能新机遇:鼎衡船厂交付全球首制两冲程1.5万吨双燃料化学品船、全球首艘浮频浮压1.63万吨双燃料船,并率先布局氨双燃料动力船;中远海运重工1.6万箱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通过智能系统减排8.9%;新大洋造船“皇冠63 PLUS”散货船优化线型、加装节能装置,日均油耗降低超10%。
技术突破成为扬州造船业逆势增长的核心引擎。中船澄西扬州公司一艘6.2万吨重吊船较合同期提前223天交付,建造周期压缩22.6%。总经理罗伏祥揭秘“提速”关键:攻克舵系精密钻孔技术,实现船舵安装轴线一次校准。新产品领域同样亮点纷呈:招商工业金陵船厂交付的“安吉宏盛”号创下9500标准车位全球最大汽车运输船纪录;仪征苏豪创科船舶为海外客户打造的64.8米自升式海工装备可容纳300人作业。去年发布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明确,扬州将做精船舶电缆、系泊绳缆等优势配套产品,同时补齐产业链短板。
云端之上,航空产业正展翅高飞。广陵新城中航机载“共性技术平台研发基地”建设如火如荼,未来将推动前沿技术落地转化。从2019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扬州研究院揭牌,到中航机载共性技术中心、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等项目密集落户,扬州航空产业用不到6年时间完成从零散布局到集群发展的跨越。目前,全市航空规上企业达85家,覆盖技术研发、整机集成、机载系统、复合材料等领域。
宝胜科技创新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内,总工程师陈大勇指着航空线缆产品介绍:“我们是C919防波套国内唯一供应商,还将航空电气互联技术延伸至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领域。”今年企业航空订单同比增长超40%。纪元纺织突破高性能特纺材料加工技术,伏尔坎机械为国产大飞机运输提供关键装备,新扬新材料研发的大型倾转旋翼飞机填补战略空白。低空经济领域,扬州已规划高邮、邗江、新城等多个产业园区,成立工作专班和航空产业公司,低空飞行服务中心正式投运,产业体系加速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