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人形机器人成为科技领域最受瞩目的赛道之一,但其发展过程却伴随着持续的争议。从春晚机器人集体表演秧歌,到4月完成马拉松跑步、8月参与机器人运动会,再到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等展会中机器人占据核心展区,行业热度持续攀升。然而,在技术突破与资本涌入的表象下,关于“人形机器人是否为泡沫”的质疑声从未停歇。
争议的核心直指行业痛点。金沙江创投朱啸虎年初直言“人形机器人是泡沫”,网友也普遍调侃:视频中的机器人“上天入地”,现实里却连开门都困难。这种反差背后,是具身智能产业尚未突破的关键瓶颈。技术路线分歧首当其冲——强化学习与世界模型之争、数据与模型的优先级之争,导致行业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而更严峻的问题在于数据匮乏:当前公开数据集规模仅约10亿Token,远低于模型智能涌现所需的百亿级门槛。训练量不足直接导致机器人任务种类单一、泛化能力薄弱,实验室中的“完美表现”在真实场景中往往失效。
数据瓶颈已成为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工厂与家庭的最大障碍。以VLA模型为例,其与真实世界交互的数据严重不足,导致机器人难以适应复杂环境。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外滩大会上指出,数据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核心挑战之一。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更预测,未来训练数据中合成数据占比将超过九成,但合成数据的生成需要长期技术积累,普通企业难以复制。
面对困境,行业开始探索云端解决方案。华为云推出的CloudRobo具身智能平台,通过构建与现实物理世界完全一致的数字孪生环境,在云端生成海量标注数据,涵盖RGB图像、深度信息、时序数据等。其自研的metaEngine引擎可自动完成场景重建,大幅降低人工成本。在训练阶段,机器人可在虚拟世界中通过模仿学习完成“虚拟劳动”,试错成本归零,训练效率指数级提升。据演示,基于该平台训练的双臂机器人可在分光盒中完成高精度操作,成功率超90%;埃夫特工业喷涂臂能快速适应新零件喷涂,乐聚人形机器人则可胜任汽车产线搬运任务。
云端方案的优势不仅限于数据生成。华为云提出的R2C(Robot to Cloud)协议,被视为机器人领域的“Type-C”接口。通过统一通信标准,预置该接口的机器人可实现“即插即用”,打破行业生态割裂现状。目前,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拓斯达、优艾智合等头部企业已加入协议,推动行业标准化的进程显著加速。
当然,云端并非万能解药。对实时性、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场景,本地计算仍具不可替代性;人形机器人受限于算力规模,未来需依赖分布式集群算力支撑。华为最新发布的Atlas 950 SuperPoD与Atlas 960 SuperPoD超节点,分别支持8192及15488张昇腾卡,算力规模全球领先,其超节点集群更可扩展至百万卡级别,为具身智能提供算力基础设施保障。
技术争议终将随时间沉淀,而具身智能的价值需在真实场景中验证。无论是拧紧螺丝、搬运物料,还是焊接作业,机器人终将走出实验室,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当前,行业更需要的是“修路者”——通过构建云端基础设施、统一行业标准,为技术落地铺平道路。毕竟,道路畅通后,创新者才能跑得更快、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