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港口日照港石臼港区粮食基地,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港口巡检革命正在上演。200余条形如“立体迷宫”的皮带机走廊里,四足仿生巡检机器人“木牛”正以每秒1.5米的步速自主穿行,其搭载的360度激光雷达与多光谱摄像头,实现了廊道空间100%无死角覆盖。这款由山东港口科技集团自主研发的智能设备,充电2小时即可连续工作4小时,巡检频次达到传统人工的3倍,其搭载的智能诊断系统能精准识别设备故障、环境隐患及人员违规操作,将巡检效率提升至全新维度。
作为我国港口领域首款投入应用的四足仿生机器人,“木牛”的亮相标志着山东港口科技集团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布局迈出关键一步。该集团今年重点打造的“诸葛智能”品牌体系,已规划出包含7大类产品的完整矩阵:既有基于港口行业数据训练的“孔明”大模型,可实现生产运营、安全管控等领域的智慧决策;也有针对集装箱自动化改造、门机作业等场景的“神机”小模型;更有攻克全货种智能排产难题的“妙算”专家算法。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除“木牛”外,“流马”轮式/履带式机器人、“罗汉”人形机器人及“木鹊”无人机已形成覆盖巡检、应急、接待等场景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持续的研发投入与人才集聚。该集团近三年累计投入超8亿元研发资金,建成港口智能装备测试中心、AI算法实训基地等6个省级创新平台。由30余名博士领衔的核心研发团队,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设立联合实验室,已引进人工智能、自动化领域专业人才120余人。针对港口作业痛点,团队先后攻克无人集卡路径规划、散货智能理货等23项关键技术,其中15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需求牵引—协同研发—场景应用—技术迭代”的闭环创新模式。
目前,这些创新成果已在山东港口实现多场景落地。“孔明”大模型通过分析百万级港口运营数据,为调度决策提供精准支撑;“神机”小模型在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实现集装箱装卸效率提升18%;“妙算”算法使日照港散货理货准确率达到99.7%。具身智能机器人方面,“木牛”已完成皮带机巡检场景全覆盖,“流马”在管道巡检中实现毫米级缺陷识别,“木鹊”无人机则构建起港区三维立体监控网络。
面向未来发展,山东港口科技集团将深化三大技术方向:一是持续优化“孔明”大模型的多模态感知能力,构建覆盖港口全要素的智能分析体系;二是重点突破具身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发适用于危险品巡检、应急救援等特殊场景的专用设备;三是搭建开放的“诸葛智能”技术平台,通过算法共享、模型共建、数据互通等方式,推动港航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为全球港口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