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主论坛的收官环节,一场聚焦全球科技共同体发展的圆桌对话引发广泛关注。清华大学副校长吴华强、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罗兰德·艾尔斯等五位中外顶尖学者,围绕科技跨境协作的挑战与路径展开深度探讨。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革命,与会专家指出,科学研究的全球化趋势已不可逆转。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锦屏地下实验室等重大科研设施,均已形成多国科学家协同研究的成熟模式。这种跨国合作在生命科学领域尤为突出,但当前仍面临数据标准化与伦理治理的双重考验。
罗兰德·艾尔斯院士强调,老龄化社会的医疗需求迫切需要打破数据壁垒。"实验数据的规范化是AI大模型训练的基础,这要求我们建立全球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他同时呼吁,在提升科研效率的同时,必须构建兼顾伦理安全的治理框架,建议设立跨国科技伦理委员会统筹监管。
爱思唯尔全球期刊总裁劳拉·哈辛克从出版视角提出,学术成果的跨境传播需要更开放的共享机制。"当前科研数据的可重复性危机,本质上源于信息流通的割裂。"她主张通过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构建可信的跨国数据共享平台。
在讨论科技发展方向的掌控权时,专家们达成重要共识:科学进步必须服务于人类共同福祉。全球网络峰会创始人帕迪·科斯格雷夫指出:"当技术突破可能重塑人类文明时,其方向选择不应由任何单一群体决定,而应通过全球民主协商机制确立。"
针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科研范式变革,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周界文副主任提出"三维协作模型":在数据层建立跨国标准体系,在伦理层构建全球监管网络,在应用层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这种立体化协作框架,为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思路。
这场持续两小时的对话揭示,破解科技发展困境的关键在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当被问及最迫切的协作领域时,五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指向基础研究:从暗物质探测到脑科学突破,人类对真理的共同追求,正成为跨越国界的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