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在近日举行的专题吹风会上明确表示,中国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宣布不再寻求新增特殊和差别待遇,此举既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综合研判,也是践行全球发展倡议与治理倡议的具体实践。这一决策将为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注入新动力,同时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供积极示范。
回溯历史,中国于2001年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世贸组织,依法享有包括较低开放标准、更长过渡期以及技术援助等制度性权益。二十余年来,中国在充分行使这些权利的同时,始终以建设性姿态参与多边贸易规则制定,在农业、服务贸易等领域谈判中主动平衡发展诉求与全球责任,为推动世贸组织协议达成作出实质性贡献。
当前国际经贸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某些国家单边主义行径导致多边贸易体制遭遇严重冲击。贸易壁垒升级、规则体系碎片化等现象不仅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更威胁全球产业链稳定。在此背景下,中国主动放弃新增特殊待遇的表态,凸显了维护规则导向型贸易体系的战略定力。
李成钢特别强调,中国发展中国家属性未发生改变,始终是"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将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通过高质量发展增强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值得关注的是,中方将发展议题置于世贸组织改革核心位置,要求相关谈判必须体现发展导向,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广大发展中国家。
商务部世贸司负责人进一步阐释了中方立场的三项不变原则:发展中国家身份定位不变、维护发展权益的决心不变、推动贸易便利化的立场不变。针对后续工作,中方提出三大行动方向:坚决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维护世贸组织核心原则;推动投资便利化、数字贸易等新规则制定;确保2026年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产生切实可行的发展成果。
据参与会议的人士透露,中方代表在发言中多次引用具体案例,说明中国在农产品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已承担超出发展中国家水平的义务。这种"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实践,为破解"发展定位争议"提供了中国方案。与会发展中国家代表普遍认为,中国立场体现了大国担当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