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近日透露,小米在战略层面做出了两个重大决策——造车与重启自研芯片,二者几乎同步推进,且均投入了小米前十年积累的全部资源。他坦言,同时推进这两大项目如同“供两个孩子上大学”,压力不言而喻。
小米的自研芯片之路始于2014年10月。当时,小米成立松果电子,正式开启手机芯片研发。2017年2月,首款自研SoC芯片澎湃S1问世,采用28nm工艺,并搭载于小米5C手机。然而,这款手机的市场表现未达预期,后续的澎湃S2因技术瓶颈和供应链问题被迫搁置,甚至一度传出流片失败的消息,导致小米在核心系统级芯片领域的进展一度放缓。
转折点出现在2021年。这一年,小米不仅组建了玄戒技术公司,还引进了高通前高管秦牧云等顶尖人才,重启SoC研发。同年,小米推出了自研影像芯片澎湃C1和充电管理芯片澎湃P1,2022年又发布了澎湃G1电池管理芯片,逐步构建起覆盖手机核心功能的芯片矩阵。截至2025年4月底,玄戒技术的累计研发投入已超过135亿元人民币。经过四年攻关,玄戒O1终于在2025年5月实现量产。
与此同时,小米的造车计划也在2021年正式立项。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和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相继成立,标志着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2022年4月,小米汽车总部基地在北京亦庄开工建设,预计年产量达30万辆。2023年,小米汽车研发团队规模已超过2300人。2024年3月28日,小米首款车型小米SU7正式发布,引发市场广泛关注。2025年6月26日,小米又推出了首款SUV车型小米YU7,进一步丰富其产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