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展示汽车动力电池在热失控状态下被弹射出车身的演示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视频中,一辆车身贴有“中国汽车碰撞维修技术研究中心”标识的车辆,正在进行一项特殊的技术演示——当电池发生热失控时,系统会自动将电池抛出至车身外数米处,实现车体与电池的分离。
这一技术演示迅速成为舆论焦点。部分网友担忧,被弹射出的电池可能对周围人员或车辆造成威胁,甚至将其戏称为“公路鱼雷”。也有观点认为,这种设计将风险转移给了外部环境,存在安全隐患。
针对争议,中国汽车碰撞维修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回应称,网传视频为该机构内部测试画面,测试过程严格确保周边环境安全。他强调,这项技术的初衷并非转移风险,而是为了解决热失控电池的拆卸和维修难题,尤其适用于汽车维修场景。据介绍,该技术于2023年提交专利申请,目前正处于实质审查阶段。
该负责人进一步解释,根据《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新规,电池系统在触发单体热失控后,需在至少2小时内保持无起火、无爆炸状态。但对于维修行业而言,2小时后的电池处理仍是难题。“如果电池持续热失控,整车可能被烧毁,而人工拆卸又存在极大风险。弹射技术可以将电池安全转移至指定区域,便于后续维修或处理。”他同时指出,操作该系统需满足严格的安全条件,并非随意触发,且现代车辆普遍配备的环境感知系统可辅助判断周边情况。
然而,这项技术也引发了行业内的不同声音。有汽车行业人士认为,若应用于维修场景,该技术确实能降低整车起火风险,具有一定价值。但另一部分车企代表则表示,当前许多厂商更倾向于通过提升电池本身的安全性来解决问题,而非依赖弹射装置。他们指出,车企在电池研发中注重整体设计的一致性,倾向于自主创新或协同开发。
电池领域从业者则指出,目前该技术仍处于概念阶段,需通过更多测试验证其可行性。一名新能源车换电产业人士提出,弹射技术的核心问题在于无法精准控制电池的轨迹和落点,即使实现车电分离,受损电池仍可能因不可控性引发危险。他强调,相比事后处理,提前通过技术手段降低电池热失控和起火的概率,才是更根本的解决方案。
据了解,中国汽车碰撞维修技术研究中心是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下设的研究机构,由企业运营并接受协会监督。对于技术是否会推向市场,该中心负责人表示,目前仍处于内部测试阶段,未来是否应用需视市场反馈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