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湖大学工学院人工智能系赵世钰团队在无人机协同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研发的"飞行工具箱"空中协同系统成功实现多架旋翼无人机在"叠飞"状态下的毫米级协同作业,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
该系统创造性地采用"主从式"架构,由携带可伸缩机械臂的操作无人机与搭载多种工具的工具箱无人机组成。研究团队形象地将二者比喻为手术场景中的主刀医生与器械护士——前者通过机械臂执行具体操作,后者则精准递送抓取、剪切等工具,共同完成高危环境下的作业任务。
空中协同的核心挑战在于克服"叠飞"产生的复杂气流扰动。实验数据显示,当两架无人机垂直距离缩小至0.6米时,会形成相当于6级强风的向下气流,导致传统系统出现6-8厘米的定位偏差。研究团队通过三大技术突破破解这一难题:柔性电磁对接机构实现自动吸附,神经网络算法实时补偿气流扰动,视觉智能技术提升空间感知精度。
在连续20次以上的双机、三机对接测试中,系统展现出0.80厘米的平均定位误差,较前代无机械臂补偿系统提升近十倍精度。这种模块化设计赋予系统"空中乐高"般的扩展能力,可根据任务需求快速更换工具组合,在电力巡检、灾害救援等场景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赵世钰研究员指出,该技术处于具身智能与低空经济的战略交汇点。通过标准化接口设计,系统可兼容不同型号的无人机平台,未来有望通过扩展更多功能模块,实现复杂环境下的自主协同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