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猪产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琪金集团创始人林其鑫用一场持续七年的全产业链布局,将荣昌猪从地方名种推向全国市场,年产值突破40亿元大关。这位同时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企业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产业报国”的深层内涵——既要守住农业文化遗产的基因库,更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品牌。
作为世界八大名猪之首、中国三大地方猪种代表,荣昌猪的品牌价值经评估达55.95亿元。当行业普遍陷入“猪周期”价格战时,林其鑫却选择了一条反周期道路:2018年非洲猪瘟肆虐期间,他逆势投入数亿元建设西南地区首个智能化荣昌猪保种场。这个设计存栏600头能繁母猪、年产1.3万头仔猪的现代化基地,2022年成功获评“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为后续产业扩张奠定了种质基础。
“真正的竞争优势来自不可复制的资源。”林其鑫的产业逻辑始于对高端市场的精准洞察。数据显示,中国高端猪肉市场年增速保持7%-9%,其中地方特色猪种细分领域增速超过15%。这种市场判断支撑着荣昌猪的差异化定位——通过七年的价格监测发现,其市场售价始终稳定,几乎未受行业波动影响。这种抗风险能力,在2019-2023年行业低谷期显得尤为珍贵,尽管养殖板块出现阶段性亏损,但保种投入被视为战略性长期投资。
在产业链整合层面,琪金集团构建了覆盖“保种-养殖-加工-配送-销售”的完整闭环。养殖端采用“自建基地+代养示范村”双轨模式,在荣昌、武隆等地建成11个纯种养殖基地,年出栏量达31万头,同时计划发展200个联合养猪示范村。加工环节依托两家A级屠宰场,年处理生猪白条超5万吨,配套的冷链物流体系确保产品48小时内直达终端。这种全链条控制使企业成本优势凸显,财务数据显示其核心环节成本控制精度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18%。
创新性的“六统一”管理模式成为连接农户与企业的纽带。通过统一供种、供料、防疫、技术、回购和销售,企业与农户形成紧密利益共同体。这种模式不仅带动了成渝沿线农户增收,更创造出独特的“以商养种”资金循环——璧山工厂与琪泰食品科技产业园的加工收益,持续反哺保种育种工作,形成短期现金流与长期价值的战略平衡。
面对消费市场分化趋势,林其鑫的渠道策略展现出精准的分层思维。线下网络采用“商超树品牌+社区做转化”的组合拳:山姆、盒马等高端渠道锁定品质客群,重百、新世纪等本土商超覆盖大众市场,300余家社区专卖店则解决即时性消费需求。线上渠道构建“京东-天猫-抖音”铁三角,未来还将布局淘宝闪购满足即时零售需求。这种立体网络使企业在重庆市场占有率突破30%,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
深加工转型是突破鲜肉销售瓶颈的关键战役。企业聚焦饺子、包子、午餐肉、香肠四大品类打造爆款,深加工产品毛利率较鲜肉提升25-30个百分点。更值得关注的是全程可追溯体系建设,每块猪肉都拥有“数字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养殖、加工、运输全流程信息。这种透明化策略在重庆市场赢得高度信任,复购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40%。
技术研发层面,企业采取“自主+合作”双轮驱动。自建研发团队的同时,与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共建全产业发展研究院,引入表型测定、基因检测等前沿技术。在种猪改良领域取得的突破,使荣昌猪的生长性能与肉质指标同步提升,单位养殖成本较外来白猪差距逐步缩小至18%。
品牌建设方面,企业正筹划“数字媒体+央视平台”的组合传播策略。林其鑫坦言,当前荣昌猪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存在落差,需要通过精准营销实现品牌跃升。成本控制仍是长期课题,企业设定2035年将单位养殖成本差距压缩至15%以内的目标,这需要持续的育种优化和运营革新。
从街头猪肉贩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掌门人,林其鑫的30年创业史与中国本土猪种振兴紧密相连。他拒绝做大众市场的追随者,立志打造“猪中的华为”——既有华为的技术积淀,又具民族品牌的独特价值。“让荣昌猪从地方瑰宝变成消费者吃得起的贵族猪肉”,这场关于传承与突破的产业实践,正在改写中国生猪产业的竞争版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