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米汽车近期举办的年度活动中,创始人雷军首次向公众揭开了第二款车型小米YU7研发背后的曲折历程。这款被寄予厚望的车型,其诞生之路远比外界想象的更为艰难。
雷军透露,小米YU7项目启动于2022年盛夏,彼时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经历剧烈震荡。一方面,特斯拉在纯电轿车领域独占鳌头,其他品牌鲜有突破;另一方面,以理想L9为代表的增程式大空间SUV凭借"家庭客厅"式配置异军突起,引发众多车企竞相效仿。这种市场格局让小米汽车内部产生了激烈分歧:是追随潮流打造增程式SUV,还是坚持差异化路线?
据知情人士透露,当时团队成员在战略方向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碰撞。有人主张借鉴成功案例,快速推出符合市场热点的增程车型;也有人坚持小米应走技术驱动路线。争论最激烈时,部分核心成员甚至通过"微信拉黑24小时"的极端方式来冷静思考。这场内部辩论持续了数周,最终通过大量用户调研找到了突破口——数据显示,SUV用户日常单人驾驶场景占比超过70%。
基于这个关键发现,小米汽车做出了颠覆性决策:放弃传统大空间SUV路线,转而开发一款兼具运动性能与家用功能的运动型SUV。这个选择充满风险,因为当时运动型SUV市场主要由豪华品牌占据,主流品牌鲜有成功案例。为消除团队对空间实用性的顾虑,设计团队经过二十余轮方案优化,最终证明通过合理布局,车内空间完全能满足家庭出行需求。
在产品定义阶段,小米汽车再次展现出惊人的决断力。原计划推出的620公里标准版车型,在经过北京至上海往返等多次长途实测后,被认为无法满足SUV用户的出行需求。面对已经定型的生产线,团队做出了大胆调整:直接取消标准版,将原本定位高端的835公里长续航版作为基础款发售,且保持原价不变。这一调整相当于为入门车型增加了三分之一的续航里程,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形成了显著优势。
雷军在分享中特别强调,YU7项目承载着小米汽车的特殊使命。从首款车型遭遇的市场质疑,到第二款车型获得广泛认可,小米汽车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创新路线的可行性。这款被内部视为"最后底牌"的车型,不仅展现了小米在技术上的突破,更体现了其在战略决策上的独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