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白沟,一个令人咋舌的现象正在上演——只需花上4.5元,就能买到一个双肩包,这个价格几乎与一杯蜜雪冰城的柠檬水相当。当箱包行业从业者胡俪第一次听说这个消息时,她甚至特意驱车30分钟前往白沟新城,只为亲眼看看这个“低价奇迹”究竟是什么模样。面对牛津布、五金配件和人工成本等实实在在的支出,她始终无法理解,这样的价格究竟是如何实现的。
这座以“中国箱包之都”闻名的小镇,如今已被“低价”标签深深烙印。在极致内卷的市场环境下,价格竞争成为厂商们生存的唯一法则。为了压缩成本,一些企业将工厂迁至邯郸等人工成本更低的地区,试图在微薄的利润空间中寻找一线生机。然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胡俪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2009年,胡俪与丈夫怀揣着创业梦想来到白沟。当时,这座小镇的繁荣景象让她倍感振奋——豪车遍地,创富神话层出不穷。然而,现实很快给了她沉重一击。作为小型箱包工厂的创业者,他们只能接触到产业生态链最底层的订单:零散、不稳定且毫无议价能力。最初的几年里,亏损、奔波和年底借钱发薪成为常态,这也是当时大多数白沟小商家的真实写照。
2020年前后,电商平台的发展让价格竞争愈演愈烈。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壁垒,消费者可以轻松比较价格,迫使商家不断降价以获取流量和推荐。胡俪曾遇到一位合作多年的电商客户,在原材料成本上涨的情况下,仍要求将供货价从52元降至50元以下。为了保住订单,她不得不一再让利,最终毛利率不足7%。
在这场残酷的价格战中,一些工厂为了生存,不惜使用廉价面料替代优质材料,在五金配件上节省成本,甚至将生产线转移至人工成本更低的乡镇。更有甚者,利用优质样品获取订单,却在交付时以次充好。久而久之,“白沟”二字逐渐与“低价劣质”划上等号,产地偏见成为所有白沟商家面临的共同难题。
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胡俪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转型。她意识到,单纯依靠降价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掌握产品设计的主动权,打造自己的品牌。然而,转型之路充满艰辛。她不仅要承担销售、运营和客服等多重角色,还要面对客户对产地的质疑。为此,她承诺承担样品运费,甚至免费提供样品供客户检验品质。
这份坚持逐渐赢得了客户的认可。为了建立信任,她几乎24小时在线回复客户消息,哪怕是在凌晨两三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批认可其产品品质的客户出现了,他们的正面反馈让胡俪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她始终相信,只有依靠高品质才能长期立足市场。
在坚持品质的同时,胡俪也展现了商人的灵活性。她并不完全排斥低价订单,而是根据客户的预算调整产品质量和价格。这种“既有坚守,又有变通”的策略,让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生存空间。随着线上业务的拓展,她的产品开发思路也发生了转变。从过去的追赶市场热点,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结合大牌元素和平台趋势开发真正满足需求的产品。
如今,胡俪的1688店铺年销售额接近5000万元,其中70%的客户来自海外。这些海外跨境电商选择她,不仅是因为品质有保障,还因为她在同等品质下价格比广州便宜15元左右。这得益于她将广州的五金辅料与白沟的生产成本优势相结合,成功在价格战的废墟上建立起了新的价值壁垒。
事实上,大多数白沟商家都是被动卷入价格战的。在信息不透明的年代,成本领先是最简单有效的竞争手段。然而,这种成功的经验在互联网时代被固化,当流量红利消退时,降价成为商人们最熟悉的“安全区”。平台的流量推送机制进一步加剧了价格战的蔓延,不降价就没有流量。
缺乏创新也是价格战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当产业带内大多数玩家都在生产同质化产品时,除了价格,他们找不到其他差异化的竞争手段。缺乏原创设计、品牌塑造和技术革新能力,使得竞争最终退化到最原始的成本比拼。这不仅是白沟的难题,也是无数“中国制造”在向“品牌”跃迁时必须跨越的鸿沟。
更深层次地看,价格战背后还隐藏着一种集体性的不安全感。对于挣扎在产业链低端的小作坊和夫妻店来说,他们缺乏抵御风险的资本,更没有试错的奢侈。在“活下去”是第一要务的现实面前,追求品质与创新的长期主义显得遥远而苍白。抓住眼前的低价订单,即便利润微薄,也比追逐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更具现实意义。
然而,胡俪的故事证明了另一种可能性——即便是在价格战最猛烈的漩涡中心,小商家依然有可能通过对品质的执着、对客户的真诚和对设计的投入,在白沟存活下来。如今,这座小镇仍有许多人继续在价格战的漩涡里下沉,4.5元的双肩包便是这条路径的极端写照。但也有像胡俪这样的“逆流者”,选择了比拼价格之外的另一条路。这条路虽然艰难,却为白沟的箱包产业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