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内,灯光璀璨。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第六次年度演讲中,以《改变》为主题,讲述了小米在芯片研发与汽车制造领域的突破历程,揭开了一场关于技术突围与战略升级的深度对话。
“五年前,我们经历了一场触及灵魂的反思。”雷军坦言,2020年小米十周年时,尽管公司已跻身世界500强,年收入突破两千亿元,但行业格局中苹果、三星、华为三座大山的存在,让他陷入深深的焦虑。网络上“组装厂”“缺乏技术”等质疑声,更让他意识到,小米必须从互联网公司向硬核科技企业转型,而突破口在于底层核心技术的持续投入。
造车与造芯,是雷军为小米选择的两条“未来赛道”。他曾在社交媒体上透露,这两项决策几乎同步推进,且“押上了小米前十年积累的全部资源”。在他看来,造车如同“供一个孩子读大学”,造芯则是“再供一个”,两者都是需要长期投入的“吞金兽”,却共同决定着小米的未来走向。
从手机单品到“手机×AIoT”生态,雷军早已证明其生态战的能力。但造车与造芯的难度远超以往:汽车涉及上万零部件的供应链管理与智能工厂建设,芯片则需持续技术攻坚与巨额研发。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小米研发投入超千亿元,研发人员占比近半,其中大部分流向芯片与汽车领域。面对“孤注一掷”的质疑,雷军强调:“这不是我一个人能完成的,每个业务都有专业团队支撑。”
在雷军眼中,小米的蜕变本质上是认知的升级。他提出,手机、汽车、芯片三大业务并非孤立,而是“相互关联、协同促进”:芯片为手机与汽车提供算力支撑,汽车反哺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技术,手机则作为生态入口串联智能生活场景。这种协同逻辑,既是对苹果生态模式的借鉴,也是小米构建竞争壁垒的创新。
认知升级还体现在对“对标”的重新理解。面对消费者对“对标苹果、保时捷、特斯拉”的质疑,雷军直言:“敢于对标强者是一种勇气,只有学习第一才能超越第一。”从金山到小米,挑战行业标杆始终是他的行事风格。在手机领域对标苹果,在汽车领域对标特斯拉与保时捷,这种策略被视为小米高端化转型的必然选择。
高端化战略的成效,在小米SU7 Ultra上得到直观体现。这款售价五六十万元的车型,市场热度远超预期。雷军回忆:“两三年前,我根本不敢相信这样的成绩。”SU7 Ultra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小米高端化路径的阶段性成果。自2020年提出高端化转型以来,小米通过技术自研与生态协同,逐步摆脱“性价比”标签:手机智能工厂与汽车智能工厂的投产,扭转了“组装厂”的刻板印象;与徕卡的合作及Ultra产品序列的推出,推动品牌从“参数领先”向“体验优先”转型;澎湃OS3系统的迭代,则持续优化用户软件体验。
“小米15周年,最重要的两件事是找人和攒钱。”雷军认为,人才与资金是应对转型压力的关键。他坦言,小米快速成长中始终面临人才短缺,尤其是造车、造芯对半导体专家与汽车工程师的刚性需求。为此,小米采取“内部提拔+外部招募”双管齐下的策略。而在资金方面,雷军将造车与造芯的“烧钱”属性比作“集中精力办大事”,强调精打细算应对长期投入。
演讲的“下半场”,小米17系列、平板8系列及高端家电新品发布,将战略落地为产品矩阵。其中,跳过“小米16”直接命名为“小米17”的决策,与“全面对标iPhone17系列”的宣言形成呼应,彰显了冲击高端市场的决心。产品布局背后,是清晰的生态蓝图:小米17系列搭载的澎湃OS3系统,将与平板、家电实现无缝协同;高端音箱等家电新品,则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家电”序列。这种布局延续了小米的生态优势,同时通过高端化产品提升了生态整体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