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AI进军物理世界:车企与机器人公司缘何青睐阿里云“Data+AI”平台?

   时间:2025-09-27 12:14:25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智能驾驶与机器人技术领域正经历一场范式变革。特斯拉率先在FSD系统中采用端到端神经网络架构,取代传统由工程师编写的数十万行控制代码,标志着行业研发模式从规则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这种转变不仅影响汽车产业,更推动机器人企业重新思考技术路径,形成跨领域的创新共振。

传统智能驾驶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将感知、决策、控制等环节拆分为独立模块。卓驭AI首席技术官陈晓智形象地将其比作"打地鼠游戏"——每当出现极端场景,工程师就需要补充新规则。这种应对方式在简单场景中有效,但面对复杂路况时,规则的叠加反而导致系统脆弱性增加,往往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连锁反应。

端到端架构的出现破解了这一困局。该模式通过单一神经网络直接处理传感器输入到控制输出的完整链路,相当于让系统从"科目二学员"进化为"老司机"。陈晓智指出,这种数据驱动的方式能更高效地覆盖长尾场景,其泛化能力远超传统规则系统。在机器人领域,这种优势更为显著——自变量机器人创始人王潜强调,物理世界的复杂性要求系统必须掌握底层物理规律,端到端架构是唯一能同时处理摩擦、形变等多元因素的解决方案。

数据规模的指数级增长带来全新挑战。部分企业的算力需求已突破万卡规模,数据存储量达到EB级别。阿里云大数据AI平台负责人汪军华透露,某客户单次训练就需要调度上千张GPU持续运行数周,任何节点的故障都可能导致整个任务失败。这种高风险特性促使企业重新评估基础设施,稳定性成为比算力更关键的指标。

工程体系的脆弱性在早期实践中暴露无遗。卓驭团队曾花费半年时间自建数据平台,却因稳定性问题频繁中断研发。陈晓智回忆:"当时系统崩溃是家常便饭,团队一半精力都花在救火上。"这种经历推动行业向云平台迁移,自变量机器人王潜也表示,具身智能对"网、存、算"协同的要求远超自动驾驶,必须依赖专业的基础设施服务。

数据质量的重要性逐渐超越数量。王潜团队发现,优质场景数据与普通数据的训练效率可能相差万倍,粗放式的数据投喂模式难以为继。卓驭建立的TTE评估体系显示,问题解决效率与数据迭代质量直接相关。这种认知转变促使企业建立精细化数据运营体系,将数据效率比作为核心指标。

云平台正在进化为"Data+AI"一体化基础设施。阿里云提出的解决方案包含三个层级:通过自研交换机和Serverless架构构建的稳定算力底座;基于Maxframe数据加速技术的智能流水线;以及集成NVIDIA Physical AI工具链的开放生态。这种设计使客户能专注于模型迭代,而无需处理底层复杂性。魏博文介绍,其自愈运维系统可在硬件故障时实现"无感替换",保障长周期训练的连续性。

市场选择印证了这种技术路线的有效性。目前超过80%的中国车企和多家头部机器人企业已将核心研发链路迁移至阿里云平台。陈晓智证实,迁移后存储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研发效率提升显著。王潜则特别提到,云平台对异构计算的支撑能力,使其能高效处理机器人多模态传感器数据。

这场变革正在重塑AI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方式。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指出,AI从辅助人类走向超越人类的关键,在于处理真实世界的原始数据流。新一代自动驾驶系统通过直接学习摄像头原始数据实现能力跃迁,正是这种理念的实践。当智能系统开始理解物理世界的底层逻辑,更安全的出行方案和更通用的机器人服务将成为现实。

在这场持久战中,数据闭环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云平台不再只是算力供应商,而是演变为包含数据治理、模型优化、安全验证的全链条支持系统。这种转变映射出AI发展的深层逻辑——当技术突破从算法创新转向工程体系构建,谁能在数据基础设施上建立优势,谁就能掌握通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钥匙。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