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别开生面的气象与文物跨界科普活动近日在大足石刻景区拉开帷幕。这场由重庆市气象学会、重庆市气象服务中心及上游新闻联合主办,大足石刻研究院与大足区气象局共同协办的实践教育活动,吸引了来自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的120名文物与气象爱好者参与。活动以“‘石’说新语:大足石刻与气象密码”为主题,通过实地考察与专家讲解,探索气象因素对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保护的深层影响。
活动首站设于大足石刻博物馆。馆内陈列的千手观音修复视频、修复工具实物及渗水、风化等石窟寺四大病害科普展板,成为爱好者们了解石刻病害与气象关联的“第一课堂”。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参与者通过图文资料与实物样本,系统梳理了温度、湿度、降水及酸雨等气象因素如何引发石刻表面冷凝水凝结、化学风化加速及微生物滋生等问题。一幅“石刻病害图谱”在参观者心中逐渐清晰。
午后,队伍转战宝顶山石刻景区。在文物保护与气象专家的联合指导下,参与者以圆觉洞、护法神龛及卧佛等典型龛窟为案例,对比半封闭与露天环境下石刻风化的差异。专家现场解析日照辐射、昼夜温差及降水渗透对石质的长期侵蚀作用,揭示气象条件在石刻保存中的关键角色。面对卧佛造像,大足石刻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冯太彬特别指出:“南方高温潮湿气候下,4至7月空气湿度常超85%,水汽饱和产生的冷凝水会加速文物劣化,而溶解于水的酸性物质更会加剧化学风化。”他还强调,湿度升高为霉菌、苔藓等生物提供生存条件,其物理附着与代谢产物会进一步破坏石质结构。
互动环节中,“云朵悠游”气象服务志愿者提出疑问:“若用玻璃罩保护佛像,能否减缓损坏?”大足石刻文物研究院馆员冯雪梅回应称,此举反而会阻碍石质“呼吸”,导致内部湿度升高,加剧劣化风险。这一解答让参与者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需兼顾科学性与环境适应性。
活动还深入大足石刻文物医院及宝顶山气象监测站。通过近距离观察温湿度传感器、风速仪等设备,爱好者们了解到气象数据如何为文物保护提供决策依据。专家介绍,实时监测的气象信息可帮助制定防潮、防晒等针对性保护方案,凸显科技手段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
参与活动的大学生表示:“专家用数据和案例直观展示了气象对石刻的影响,让我们既感受到文化遗产的魅力,也理解了保护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这种“理论+实践”的科普模式,获得了参与者的高度评价。
据悉,此次跨界活动是2025年“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暨全国科普月的重要组成,也是“云朵悠游”气象科普志愿服务首次走进文化遗产地。该项目自2024年由上游新闻与重庆气象部门联合启动以来,已组织志愿者走进机场、气象站、中小学等地开展科普服务,覆盖上千人次。近期,团队还计划走进巴蜀中学,为青少年群体带来气象知识课堂。
上游新闻“帮帮”志愿服务队同步推出多个科普类IP项目,通过互动体验提升青少年社会服务意识与网络文明素养。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可通过拨打热线或登录APP平台预约科普活动,进一步扩大气象科学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普及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