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临近,火车票抢购大战再次打响。随着购票高峰的到来,各大第三方抢票平台推出的“加速包”服务引发广泛争议,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近期对9家主流火车票抢票平台展开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平台均宣称通过购买“加速包”或抢票套餐可提升购票成功率。然而实际测试表明,所有成功购票的订单均由12306官方系统最先出票,“加速包”的实际效果与宣传存在显著差异。
记者调查发现,携程、去哪儿、飞猪等平台将“加速包”包装成“全能抢票”“放心抢票”等增值服务,价格区间集中在48元至60元。不同平台对服务效果的解释存在矛盾:携程客服称专属服务器仅能加快抢票速度,不承诺购票成功;同程与飞猪客服表示系统会自动抢票;去哪儿客服则承认能提高概率但无法量化效果。截至发稿前,上述平台均未对消保委的实测结果作出正式回应。
法律界人士指出,若“加速包”实际效果与宣传严重不符,可能涉嫌虚假宣传甚至构成欺诈行为,同时存在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正当竞争嫌疑。这种营销手段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铁路12306科创中心早前已明确表态,从未与任何第三方平台开展合作,未向第三方分配票额,也未建立数据链接。针对“抢票软件”宣称的技术优势,12306系统通过风险防控机制,可识别并限制高频刷票等异常行为,将其放入慢速队列或直接拒绝访问。实践表明,使用“抢票软件”的购票成功率反而低于正常渠道。
进一步调查显示,部分平台推出分级“加速包”,设置“专人抢票通道”“捡漏+候补双通道”等差异化服务,营造“加钱越多速度越快”的错觉。但铁路部门证实,12306系统在登录环节即启动风险识别,异常请求会被直接拦截,所谓“技术加速”实为营销噱头。
业内专家提醒,消费者应通过12306官方渠道购票,避免被虚假宣传误导。第三方平台的“加速服务”既无法突破系统限制,也可能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随着12306防控技术的不断完善,非官方渠道的购票优势已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