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当“贴秋膘”的传统习俗遇上当代年轻人的生活节奏,一场关于健康的新实践正在悄然展开。与老一辈追求季节性“大补”不同,如今的年轻人更倾向于一种灵活、轻盈的养生方式——“轻养生”。它不强调刻意进补,而是将健康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碎片化时间中,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年轻一代对健康生活的主动追求。他们不再被动接受长辈的经验之谈,而是根据自身需求,在通勤、办公、居家等场景中,将养生行为与日常动作结合,形成一种“无处不在”的轻盈节奏。无论是用抹茶粉调制“抗氧化”饮品,还是在办公桌上泡一壶枸杞、陈皮、水果搭配的养生茶,亦或是选择便利店的红豆薏米水、低卡“草系奶茶”,年轻人都在用个性化的方式践行健康理念。
流行文化也为年轻人的养生实践提供了灵感。例如,演员关晓彤带火的“彩椒碗”因高颜值、低卡路的特点,吸引许多人尝试自制明星同款健康餐。这种将健康与潮流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推动了“轻养生”的普及。
养生消费的场景也在不断延伸。工位旁的艾草锤、家中的泡脚药材包、便携按摩仪、蒸汽眼罩等“轻养神器”,让养生不再受时空限制。而无需花费的养生方式同样受到欢迎,如通勤时做踮脚、转动腰腹的小动作,利用智能手表提醒定时活动,或跟着社交平台上的“八段锦”视频练习。这些看似零散的行为,正勾勒出当代年轻人独特的生活样貌。
然而,当“轻养生”与商业消费深度交织,一场围绕“健康焦虑”的商业叙事也随之展开。久坐、熬夜、高压的生活状态让年轻人普遍面临亚健康问题,肩颈僵硬、睡眠不稳、精力不济成为常态。商家敏锐捕捉到这一需求,推出“低成本、易坚持”的养生产品,并通过营销放大健康焦虑,推动年轻人拥抱“轻养生消费”。
瓶装水市场的变化最能体现这一趋势。2022年,“一整根”人参水的爆红拉开了中式养生水赛道的竞争。尽管其人参年份低于5年、成本低廉,却以近20元的高价热销。此后,红豆薏米水、红枣枸杞水、苹果黄芪水等“功能水”纷纷涌现,通过概念包装传递“边喝边补”的意识。这类产品往往通过精巧的营销赋予“养生属性”,从而支撑其溢价。
家用养生产品同样受到资本热捧。以泡脚包为例,其常以“祛湿驱寒”“安神养颜”为卖点,定价多在10多元(30包),贴合年轻人“花小钱办大事”的心理。然而,2024年上海市消保委的抽检结果显示,60款热销泡脚包中仅2款完全合格,其余普遍存在伪劣原料替换、药材霉变、有效成分不足等问题。
保健品与健康仪器的消费也在增长。据天猫健康报告,18-29岁的年轻人是褪黑素最大的消费群体,占比超过1/3;05后尿酸仪消费增速达40%,第一批00后增速达8.6%。很多人并非必需,而是为“买个安心”而持续下单。健康似乎正在成为一种可被采购的“幻觉”,而真正的健康始终根植于规律作息、均衡饮食、持续运动等朴素的生活常识。
这种对掌控的渴望也蔓延至精神健康领域。涂色书、解压捏捏乐、推牌啪啪币等小物件持续走红,因为它们本质上是年轻人自己选择的“情绪开关”。涂色时的专注能隔绝外界喧嚣,捏捏乐的反复按压可释放内心焦躁。它们与“轻养生”同属一种逻辑,都是以微小行为重建秩序,完成一次“情绪重启”。
当代年轻人的养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中间态”,徘徊在“自律”与“放纵”之间。他们比纯粹的放纵多一份清醒,又比严格的自律多一份宽容。开着护眼模式熬夜,选择“少糖”“去冰”的奶茶,一边消耗一边补偿。这种看似“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养生方式,真实反映了他们的逻辑:“健不健康不重要,至少心里安慰满满”。
在“卷不动又躺不平”的现实里,年轻人通过一杯养生茶、一次泡脚、一个解压玩具,实现了自己的“微小掌控”。这种在有限条件下依然坚持“照顾自己”的意愿,本身即是一种清醒的生存智慧。或许,最重要的从来不是做了什么,而是在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主动选择”的姿态,选择用自己舒服的方式安顿身心,选择不被“完美养生”的标准绑架,选择在“尽力而为”和“接纳不完美”之间找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