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部分景区因未能精准把握游客需求陷入经营困境,而另一些景区则凭借对游客需求的深度理解实现逆势增长,行业格局在需求导向下加速重塑。
山西历山景区曾是4A级景区,拥有“华北绿肺”的美誉,舜王坪的草原风光极具视觉吸引力。然而,在第三次法拍中,尽管起拍价大幅下调至1.17亿元,仍无人问津,暴露出其未能满足游客核心需求的短板。同样,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虽依托热门IP吸引过游客,但因体验感不足,到2024年底卷入546起诉讼,92%为被告,最终只能等待新运营方接手。数据显示,近五年全国有超7家4A、3家5A景区破产,景区经营权频繁登上拍卖货架,河南洛阳孟津国资文旅集团成为首家破产的地方文旅集团,青海省旅游投资集团也被迫债务重整。这些案例表明,资源优势并非制胜关键,若无法让游客感到物有所值,叠加投资过热的债务压力和同质化竞争,景区终将陷入困境。
与困境中的景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景区通过精准解决游客需求实现突围。亚洲最大私募并购投资基金MBK Partners全资收购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后,更名为海合安苏州阳澄半岛乐园,并投入1亿元打造三大新项目。其策略并非盲目改造,而是通过蹲点调研精准定位游客痛点:针对亲子客群,引入奶龙IP打造魔法时光主题区,设置滑梯、萌趣过山车、摩天轮等设施,并安排主题巡游;针对夜间留客需求,推出“阳澄星光夜”,延长游乐设施运营时间,搭配融合盛唐文化与苏州状元文化的《状元归来》实景秀,配合烟花与灯光表演。上海一位宝妈反馈:“以前带娃12点就想走,现在能玩到21点,孩子还主动要求带同学来。”试运营期间,乐园接待游客超35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2万人,收入同比增长68%。MBK的成功并非偶然,2009年其联合高盛投资大阪环球影城时,便通过“解决需求”将年客流量从750万人次提升至1500万人次。
河南开封万岁山武侠城则以“极致性价比”赢得游客青睐。2025年上半年,该景区游客量达1024.2万人次,营收6.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9.33%和162%。其策略直击游客痛点:门票80元可玩3天且无次数限制;推出平价物价,文创产品价格亲民;每日提供500多个项目,包括《三打祝家庄》实景马战、街头NPC“抢衙役银票”等互动玩法。有游客在社交平台称赞:“带娃玩2天花了不到300元,比隔壁乐园花1000+还开心。”为持续优化体验,景区与运营方签订10亿营收对赌协议,从2023年小院演出到2024年“王婆说媒”爆火,再到不断更新的互动玩法,始终紧跟游客需求调整。当景区宣布10月起门票涨至100元时,评论区满是支持声:“80元玩3天太值了,早该涨了”“别涨太少,就盼着景区一直好好运营”。
游客需求的变化正在重塑文旅行业逻辑。过去,景区依赖“山”“水”等自然资源或文化遗产即可吸引游客,游客拍照打卡后便离开。如今,游客更加理性,注重“玩得开心、花得值、有回忆”。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提出的“三老论”指出,旅游业已从依赖“老天爷”的自然资源、“老祖宗”的文化遗产,扩展到必须激活“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的《跟着团长打县城》项目,通过还原《亮剑》场景让游客沉浸式参与“攻县城”互动,去年国庆人气爆满;黑龙江镜泊湖的“流放宁古塔”项目,仅凭一段短视频预告便引发热烈讨论,因其贴近游客熟悉的文化场景。这些项目的成功,本质在于“懂游客的情绪需求”。
精细化运营的核心在于解决游客的具体需求:怕贵就合理定价、透明消费;怕无聊就设计有趣互动、丰富演出;有小需求就及时回应、贴心解决。MBK和万岁山武侠城的成功,并非依赖资金或资源优势,而是将游客视为“长期伙伴”,而非“一次性消费者”。反观部分困境中的景区,或热衷于“搞大IP、建豪华设施”,却忽视厕所、休息区等基础服务;或总想着“靠资源赚快钱”,忽略游客的真实体验。这如同给饿肚子的人讲“菜多有文化”,再动听也无济于事。
随着十一假期临近,各大景区纷纷推出活动,打磨沉浸式演出、升级亲子设施、优化夜游体验。尽管无法预测谁将出圈,但可以肯定的是,最终脱颖而出的必将是那些真正重视游客需求、稳健把控运营节奏的景区。游客的选择,始终是检验景区成败的最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