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叶国富引领TOP TOY进军潮玩:从零售转向IP战略,能否续写辉煌?

   时间:2025-09-30 09:21:11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湖北企业家叶国富即将迎来第三家上市公司。其旗下潮玩品牌TOP TOY于9月26日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与5月提交招股书的52TOYS共同为国内潮玩市场注入新活力。作为已上市的泡泡玛特、布鲁可之后的新玩家,TOP TOY的资本化进程引发行业关注。在永辉超市调改进入稳定阶段后,叶国富的战略重心已转向潮玩领域,TOP TOY于7月完成Pre-IPO轮融资5940万美元,投后估值达100亿港元,淡马锡旗下两家子公司合计持股4%。此次分拆计划通过全球发售及向股东派发股份的方式实施,名创优品仍将持有约86.9%股权,IPO后继续作为控股股东。

尽管已开设近300家门店,TOP TOY对母公司渠道的依赖仍较显著。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该品牌通过名创优品渠道实现销售收入6.19亿元,占总收入比重达45.5%,且预计这种关联交易将持续存在。回溯至2020年,叶国富首次提出"兴趣消费"概念,推动企业从"性价比贴牌零售商"向"IP零售集合店"转型。通过获得迪士尼、三丽鸥等国际IP授权,公司开发出盲盒、玩偶等周边产品。同年12月,TOP TOY以"亚洲潮玩集合店"定位独立运营,截至2025年年中已拥有293家门店,其中直营38家、合作门店250家、分销商5家,较上年同期净增98家。管理层预计全年业绩将实现70%-80%增长,这一乐观预期在8月21日业绩会上得到印证——当提及泡泡玛特业绩股价双升时,叶国富难掩兴奋:"消费者和资本市场的双重认可,证明潮玩赛道潜力巨大。"

在IP战略层面,TOP TOY正加速从授权IP向自有IP转型。受泡泡玛特自有IP成功启发,叶国富宣布启动"双轮驱动"战略:"过去我们主要依赖国际IP授权,但从半年前开始重点布局自有IP。"目前该品牌已拥有17个自有IP(如卷卷羊、糯米儿等)和43个授权IP,但2024年全年及2025年上半年自有IP收入仅分别为0.07亿元和0.06亿元,仍需依赖联名IP拉动销售。这种转型具有战略必要性——若缺乏自有IP,授权费用将持续构成重要成本,且在与52TOYS等对手竞争中难以获得溢价空间。

作为另一种模式代表,52TOYS(乐自天成)采取自有及授权IP并重策略。创始人陈威早年在北京鼓楼经营玩具店,曾代理孩之宝、万代等品牌。截至2024年末,该公司拥有35个自有IP及80个授权IP,涵盖蜡笔小新、哆啦A梦等知名形象。财务数据显示,其2022-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28.9%、40.5%、39.9%,IP授权费用占收入比重约5%-7%,三年累计支出1.03亿元。这种相对较低的毛利率与经销商渠道占比过高有关——2024年经销商销售占比达66.8%。对比同行,泡泡玛特同期毛利率达61.32%-70.3%,布鲁克、卡游等企业也保持更高盈利水平。

在运营策略上,各品牌呈现差异化路径。泡泡玛特不仅持续孵化新IP,更将业务延伸至乐园、影视等领域,构建零售、乐园、游戏协同的商业生态。创始人王宁以"金矿理论"阐释IP价值:"当Labubu这样的IP成为世界级品牌,其商业价值才刚刚开始。就像发现金矿后人群散去,但金矿本身依然存在。"这种长线运营思维推动泡泡玛特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138.76亿元,净利润46.82亿元,全球门店数量增至571家。

从市场定位看,TOP TOY以"硬核"产品组合见长,主打手办和拼装模型,搪胶毛绒产品占比从2024年的3.5%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14.7%。规模较小的52TOYS则聚焦"收藏玩具"领域,男性客户占比较高,其发条玩具、变形装甲等产品深受资深玩家喜爱。授权IP方面,蜡笔小新系列表现突出,累计GMV超6亿元。财务对比显示,TOP TOY在2022-2025年上半年营收从6.79亿元增至13.6亿元,净利润从亏损3838万元转为盈利1.8亿元;而52TOYS同期营收从4.63亿元增至6.30亿元,经调整净利润率从-12.3%提升至5.1%。尽管TOP TOY增长更快,但与泡泡玛特相比仍存在量级差距——后者营收规模约为其十倍。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