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想汽车起火事件引发舆论热议,这场本可避免的危机,却因后续回应与舆论走向,暴露出行业安全认知与责任担当的深层问题。

事故发生后,理想汽车第一时间发布声明,强调“车门正常开启,全员安全撤离”。这本是危机应对中的常规操作,却在传播过程中被异化为“安全证明”——部分舆论将“能逃生”等同于“车辆安全”,甚至隐含“起火不可怕,只要人没事就行”的逻辑。这种认知偏差,将汽车安全的标准降格为“不困人”,而非“不起火”。
真正的安全底线,本应是技术层面的主动防御。电池热失控预警、高压系统绝缘、防火阻燃材料、紧急断电逻辑……这些才是车企应投入资源攻克的核心技术。若将安全标准仅停留在“逃生通道畅通”,无异于将消费者置于“被动求生”的境地,这与智能电动车“主动安全”的定位背道而驰。
更令人不安的是,事故后网络上迅速出现针对车主的谣言。有声音称车主“明知故障未送修”“改装小电瓶”“电池包磕碰”,试图将责任转嫁给消费者。尽管车主迅速辟谣,但谣言已如病毒般扩散,在评论区形成“二次伤害”。这种操作模式,与小米创始人雷军曾批评的“黑水军”手法如出一辙——通过制造舆论压力,掩盖产品可能存在的问题。

车企调查事故原因本无可厚非,但若初衷是“撇清责任”而非“改进产品”,则暴露出责任意识的缺失。在真相未明时,将矛头指向消费者,不仅是对用户信任的背叛,更是危机公关的短视行为。消费者选择支持国产新能源,是基于对品牌的信任,而非成为“背锅侠”或“宣传工具”。
这场风波中,最刺痛公众的是安全标准的滑坡。当车主开始练习“6秒逃生”,当“活着逃出来”成为最高期待,当责任被轻易转移,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正在被消耗。技术可以迭代,但信任一旦崩塌,重建需要付出更高代价。
汽车行业的进步,不应仅体现在续航里程或智能配置上,更应体现在对安全底线的坚守。消费者期待的,不是一场惊险的逃生表演,而是一辆从设计源头就杜绝起火可能的车。唯有如此,行业才能真正赢得“出发吧,理想”的安心与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