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餐饮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消费市场持续低迷,旺季不旺、淡季更淡成为常态,价格战愈演愈烈,“反内卷”口号逐渐失去实际效力。行业整体陷入压抑、迷茫的氛围,但市场并非全无亮点。以萨莉亚、寿司郎、滨寿司、肉肉大米为代表的日本餐饮品牌,却在中国市场逆势增长,业绩表现令人瞩目。
萨莉亚2025财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创历史新高,中国市场成为其增长引擎,中国区销售额同比增长10.5%,达630.58亿日元。寿司郎加速扩张,入华五年仍保持火爆人气,北京西单店每日限号2000号,广州店周末需配备30名以上员工维持运营。相比之下,众多中国本土品牌却陷入持续低迷,两者形成鲜明反差。这种差距促使行业思考:日本餐饮品牌凭什么在中国市场脱颖而出?中国餐饮业又能从中汲取哪些经验?
餐饮圈曾流行一种观点:“日本餐饮的昨天,就是中国餐饮的今天。”这一论断源于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中的总结。他将日本1912年至2020年的消费变迁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消费时代以国家为中心,中产阶层崛起;第二消费时代以家庭为核心,经济高速发展推动“一家一户”消费;第三消费时代转向个人主义,品质与个性成为追求;第四消费时代则回归社会,强调低价、共享、环保与情绪价值。对照中国当前的社会经济背景——收入下降、资产贬值、人口老龄化、生育率走低——消费观念的变迁路径与日本高度相似:从升级到性价比,从名牌到简约休闲,从欧美崇拜到本土意识崛起,从吃饱到健康,再到情绪价值。这种相似性为日本餐饮经验的借鉴提供了理论依据。
那么,中国餐饮业该向日本学习什么?首先是“极致性价比”。日本牛丼快餐三巨头吉野家、食其家、松屋,以及通过“百元革命”崛起的寿司郎,均在微利时代凭借高性价比实现增长。萨莉亚创始人正垣泰彦曾总结:“连锁的本质不是追求单店高销售额,而是创造低销售额但高利润的店铺。”这种模式背后,是对消费趋势的精准判断与利润的清醒认知。日本餐饮业早于中国三十年进入微利时代,连锁品牌毛利率普遍在40%-70%,萨莉亚2025财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率仅为4.1%,却通过极致性价比维持市场地位。
其次是“极致单店”运营。萨莉亚是这一领域的标杆,其运营细节堪称苛刻:员工上菜采用胸前叠放方式,节省8.6秒;全员通岗,承担点餐、清洁、补货三项任务;冷藏柜按“伸手可及”原则分区,备餐动线呈U型以减少步行距离。这些优化使萨莉亚创造“15分钟极速翻台”的行业纪录。用工方面,萨莉亚正式员工与小时工比例为1:4,人工成本控制在12%以内;选址遵循“一线城市+核心商圈+非黄金位置”策略,租金占比仅13%,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节省的成本直接让利消费者,支撑其低价策略。
供应链的“极致效率”是日本餐饮的第三大优势。过去三十年,日本餐饮业通过中央厨房、联合采购与上下游深度合作,重构供应链。以“日本外卖大王”玉子屋为例,其全自动米饭蒸制机控制每粒米吸水率误差不超过1%,机械手臂分装配菜误差不超过3克;物流系统实现“分钟级”响应,上午10点前接单,11:30前完成配送。日清集团将丰田“JIT准时制”转化为“食材零库存制”,央厨4小时内送达门店。日本餐饮冷链覆盖率达95%,食材损耗率小于2%,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4.2倍,供应链成本比例低至18%。这种工业化体系推动日本餐饮连锁化率在2021年达50.8%,而中国同期仅为24%。
然而,完全照搬日本模式可能适得其反。三浦展在《第五消费时代》中描绘了未来二十年消费趋势的7个关键词:慢生活、小而美、人情味、人性化、可持续、多层次愉悦与社会责任感。这些趋势的核心是“悦己”消费,即从物质转向精神,从集体转向个人。这一背景下,中国餐饮业面临新难题:是满足刚需还是关注情绪价值?侧重性价比还是质价比?发展供应链还是保留“锅气”?
中国市场的复杂性决定了日本模式的局限性。日本国土狭小、民族单一,模式易复制;而中国幅员辽阔,地区消费差异显著,经济发展呈“K型”分化:一线城市进入第五消费时代,三四线城市仍处第三阶段。中国餐饮市场变化更快、数字化程度更高——夫妻店刚学会手机点餐,直播已席卷而来;日本骨汤拉面可卖数十年,中国奶茶品牌一周不上新便被淘汰;日本餐饮以线下为主,中国渠道高度碎片化,外卖、团购、直播、私域等并存。因此,照搬日本模式无异于刻舟求剑。
中国餐饮的破局之路需结合国情。首先是“高质平价”策略。过去两年,行业误将“极致性价比”等同于“极致低价”,导致“9块9大战”与全行业无利润繁荣。只有“大玩家”才能通过规模采购实现性价比,如蜜雪冰城年采购11.5万吨柠檬,瑞幸咖啡豆采购量占巴西对华出口六成。对多数品牌而言,“高质平价”是平衡成本、品质与利润的现实选择。例如,北京快餐品牌南城香转型“现炒社区食堂”,坚持真食材、基地直采,单日接待顾客超1000人次。
其次是“无人化+智能化”升级。2025年,中国炒菜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37亿元,京东“七鲜小厨”计划三年内开出1万家门店,底气源于炒菜机器人。小菜园、霸碗、锅圈等品牌纷纷布局机器人后厨,降低40%人工成本,压缩30%厨房空间。未来,随着视觉识别与味觉传感技术进步,机器人将实现更精准的食材识别与个性化调味,成为餐饮业新质生产力。
“反供应链模式”的复兴反映了消费者对“新鲜现做”的追求。日本饮食以冷食为主,预制菜接受度高;而中国消费者更看重锅气与健康,60%上班族依赖预制菜,但市场仍需高性价比现炒产品。乡村基关闭中央厨房,小女当家强调“锅气”,太二升级“鲜活模式”,左庭右院主打“当天鲜切”,均体现对预制菜的反思与“匠人精神”的回归。
细分市场成为新趋势。老龄化、少子化与不婚观念普及,推动餐饮需求多样化。素满香专注素食,连续入选必吃榜;自助小火锅解决“消费降级+1人食”痛点,迎来爆发增长;茶饮界通过蔬果茶、养生茶等细分品类突破内卷。抓住特定人群与场景的需求,成为品牌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情绪价值消费崛起。年轻人愿为环境、氛围与情感连接买单。北京“跳海”酒吧通过兼职打酒师、展览、市集等活动,年收入破亿,30家门店平均10个月回本;北京“宫宴”以“汉文化美食剧场”吸引复购率40%的顾客,1800元/人的晚宴需提前7天预约。麦肯锡调研显示,64%中国消费者将精神满足列为首需,Z世代为情绪买单的意愿是80后的3.2倍。用场景叙事、文化IP与特色产品构建情绪价值,成为餐饮破局的重要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