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温超导材料领域,一项重要突破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实现。该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纯净化制备技术,成功实现高纯净吨级哈氏合金的工业化生产,并制备出超长超薄金属带材,为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国产化提供了关键基础材料。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是可控核聚变装置中“超级磁体”的核心材料。这种磁体需要产生强大磁场来约束上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而缺乏高性能超导带材,这一目标将难以实现。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哈氏合金作为超导带材的金属基带材料。然而,我国虽在二代高温超导材料制备和应用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所需哈氏合金长期依赖进口,不仅成本高昂,且供应稳定性难以保障。
针对这一技术瓶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攻关,成功开发出超纯哈氏合金熔炼技术。经检测,该材料各项纯净度指标均达到国际进口产品水平,部分关键指标甚至更优。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高温超导基础材料领域实现了从依赖进口到自主供给的转变。
在材料制备的基础上,研究团队进一步攻克了超薄金属带材的加工难题。通过特殊轧制工艺,团队将哈氏合金加工成厚度仅0.046毫米、宽度12毫米的金属基带,长度超过2000米。该基带表面粗糙度低于20纳米,达到镜面效果,同时具备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完全满足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制备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