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国际天文与天体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低年级组)近日在罗马尼亚皮亚特拉尼亚姆茨落下帷幕。这场汇聚全球21个国家110余名青少年选手的盛会,见证了中国代表队的卓越表现——3枚金牌、2枚银牌的优异成绩,让世界再次看到中国天文教育的蓬勃力量。其中,江苏省扬州中学袁张航与江苏省天一中学许益诚两位少年双双斩获金牌,为江苏天文教育书写了新的国际荣誉篇章。
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天文竞赛之一,国际天文与天体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自2022年起增设低年级组(14至15岁),旨在通过理论笔试、观测笔试、观测实践及团队赛等多元环节,全面考察青少年在天文知识运用、星空识别、望远镜操作等方面的科学素养。本届赛事特别设置跨文化团队任务,将各国选手随机分组完成天文探索挑战,既考验协作能力,也促进了文化交流。赛事期间的“文化之夜”活动,更让年轻选手们在竞技之余,通过互动游戏、传统表演等形式感受多元文化魅力。
袁张航的夺冠之路始于一本《天文爱好者》杂志。小学五年级时,这本杂志点燃了他对星空的热爱。为拍摄理想的天象照片,他可以端坐屏幕前数小时;为精进观测技巧,他主动向专家请教;意识到理论重要性后,又四处搜集专业书籍自学。2023年,他在首届江苏省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中斩获低年级组二等奖,从此坚定竞赛之路。初中阶段,他便萌生创办天文社的想法,进入扬州中学后,这一梦想终于落地——2025年9月,在团委与地理组老师支持下,扬州中学天文社正式成立。社团通过定期活动、经验分享会及线上社群,为成员提供观测技巧指导与竞赛资源支持,迅速成为校内天文爱好者的聚集地。
“竞赛不仅是知识的较量,更是同好者的精神共鸣。”袁张航感慨道。从省赛到国赛,从集训到国际赛场,他与队友同吃同住、并肩作战,结识了来自全球的天文爱好者。这份跨越国界的友谊,在他看来比奖牌更珍贵。“天文研究需要动手观测能力,也离不开物理、数学的逻辑推演。”他特别感谢学校陈健、顾佳佳两位老师的指导,以及省队领队谢林燕老师在备赛期间的悉心陪伴,“是他们的支持让我能从容应对挑战。”
许益诚的摘金则书写了无锡学子在国际天文赛事中的新历史。这枚金牌不仅是天一天文社斩获的第6枚国际奖牌,更让无锡实现了该领域国际金牌“零的突破”。他的天文情结始于家中那台专业望远镜——小学时,这台设备是他最珍视的“伙伴”。2022年进入天一中学后,他加入沈新荣老师指导的天文社,系统学习天文知识。学校通过资优教育中心与社团活动,为他提供理论课程、实践观测等全方位支持;备赛期间,沈老师全程辅导,学校更免除他的后顾之忧。“从省赛到国际赛场,每一步都离不开社团的系统教学与学校的全力支持。”许益诚说。
谈及赛事挑战,许益诚坦言,天文奥赛对综合能力要求极高:理论考试涉及天文、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实践环节需在20分钟内完成天体观测与答卷,国际赛事还需用英文作答。“即使领队老师将试卷翻译成中文,最终答题仍需用英文完成。”这种高强度考验,让他深刻体会到天文研究的严谨性。未来,他计划在天一中学提供的个性化成长平台上继续深耕,探索更广阔的宇宙奥秘。
两位少年的成功,既是个人坚持的成果,也是江苏天文教育体系厚积薄发的体现。近年来,江苏省天文学会联合地方学会、中小学校,通过组织省级竞赛、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全国及国际赛事,逐步构建起“普及-选拔-培养”的完整链条。从课堂到实验室,从社团到国际赛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星光的指引下,踏上探索宇宙的科学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