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将鸿蒙系统用户的体验描绘成一条“微笑曲线”,这一比喻生动展现了用户从接触新系统到深度使用过程中的满意度变化。独立鸿蒙系统的推出,是华为在用户和开发者已习惯iOS和Android等成熟系统背景下的一次大胆尝试,旨在推动他们向新平台迁移。据余承东在鸿蒙操作系统6发布会上透露,鸿蒙系统5的终端设备数量已突破2300万,成为智能终端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操作系统。
华为凭借巨额投入、强大的资源调度能力和硬件优势,迅速打造出可用的鸿蒙系统。今年6月,鸿蒙系统已上架3万个原生应用和云服务,尽管与iOS和Android相比仍有差距,但这一成就已不容忽视。AI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鸿蒙系统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苹果和Google等科技巨头,尽管在大模型等领域拥有深厚积累,但在将AI技术融入操作系统时却显得较为谨慎,这主要源于它们需要平衡隐私保护、用户体验一致性以及生态碎片化等复杂问题。
苹果在推动Apple Intelligence时,核心策略是端侧处理和私有云计算,以确保不破坏原有体验,这导致其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甚至多次延期。而Google则面临Android生态碎片化的挑战,需要确保新的AI能力能在不同硬件配置的设备上相对一致地运行,这同样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难题。相比之下,华为在开发独立鸿蒙系统时,没有这些历史包袱,可以从底层SoC到操作系统,再到上层框架和终端硬件,进行垂直整合优化,从而保证用户体验。
鸿蒙系统6的发布,充分展示了新生操作系统的优势。AI与操作系统的融合,并非简单的功能堆叠,而是从表层功能深入到底层架构的全方位整合。华为在组织层面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以更大力度的押注AI。在鸿蒙系统6的发布会上,余承东和终端BG CEO何刚重点介绍了AI技术加持下的新功能和体验,而非具体的大模型名称,这体现了华为对AI融入系统的独特理解。
鸿蒙系统6的AI智能体验贯穿整个操作系统,嵌入到不同的用户使用场景中。例如,用户在图库中选择照片设为壁纸时,AI可以自动构图,提供不同的时钟和艺术字体布局样式,甚至学习并生成特定的艺术风格。在接听陌生人来电时,AI能识别通话信息,判断是否属于诈骗场景,并在检测到路人注视手机屏幕时发出提醒,保护用户隐私。用户还可以通过语音操控图库,自动添加专业打光、模糊、景深等效果,甚至修改照片背景,或根据一批照片自动生成视频,AI会智能添加配乐和运镜。
华为与大疆的合作,将鸿蒙系统6适配到大疆OSMO手持云台,调用系统相机时,手机能智能追随人物主体。在演示中,鸿蒙6的相机还能充当试衣镜,为用户提供穿搭建议。这些创新功能,展示了鸿蒙系统在AI融合方面的独特优势。智能助手小艺成为鸿蒙6中的“智能服务统一入口”,可以识别16种方言,调动手机中的各种应用解决问题。例如,用户可以直接对小艺说“周末适合钓鱼吗?”,它就能综合天气、地图等情况给出回复,并询问是否要记进日程。
小艺还能深入调度系统中的第三方应用,如用户在看视频时,家人说没有猫粮了,可以直接喊出小艺,让它在京东上再下一单最近买的猫粮。小艺还能制定周期任务和场景任务,如设定在公司打开小红书时自动将音量设置为10%。在大模型的支持下,小艺具备推理能力,可以调度多种应用或AI服务,完成更复杂的任务。例如,用户看病不确定去哪个科室时,可以通过小艺调出蚂蚁健康管家咨询,并支持直接挂号。收到检验单后,用户也可以直接拖给小艺,让它调出讯飞晓医智能体解释指标含义,提供饮食建议。
随着AI技术的发展,智能体成为应用开发的新潮流,但也带来了智能体之间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协同的问题。华为在鸿蒙系统6中,通过小艺调度多个智能体协同完成任务,不仅依靠第三方开发的协议,还能深入到应用开发层面,统一不同智能体的框架,这是鸿蒙系统的独特优势。过去,操作系统的竞争核心是“应用数量和质量”,而大模型的出现正在将竞争核心转向“智能体为中心”。用户的需求可能不再是“打开某个App去完成任务”,而是直接给助手说“我想要什么”,让它来调度智能体完成任务。
据华为介绍,鸿蒙6的开发理念是让系统从“人适应系统”转变为“系统适应人”,根据用户的行为模式、偏好等主动学习和提供个性服务。使用自研内核的原生鸿蒙系统不再兼容Android应用,开发者需要重新开发应用。华为为此提供了新的开发工具,如鸿蒙智能体框架(HMAF),集成了鸿蒙Agent通信协议、意图框架和Agent Kit,为所有智能体定统一“语言和接口”。华为开放了鸿蒙系统自身能力,包括多种开发模式、组件能力、AI领域Kit和控件等,目标让开发者开发鸿蒙系统中的AI应用或增加AI能力时,不用投入太多研发成本。
华为还希望HMAF给开发者更多自由度,如小艺智能体开放平台提供多种开发模板、插件和模式,自然对话就能创建智能体,还能自动优化提示词,提升任务成功率。现在鸿蒙系统6中上架了小艺智能体广场,覆盖医疗、影音娱乐、美食、出行、购物等多领域,已有80多个鸿蒙应用智能体。不少应用开发者选择在鸿蒙首发新功能,如大麦、京东等多个智能体在鸿蒙端首发上线。
操作系统的关键在于调度和分配设备中的硬件资源,让不同应用流畅运行。手机等设备的应用体验好坏,大部分因素在于厂商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从SoC到中间的基础软件堆栈、应用开发平台等,做好垂直整合。面对AI这样迅速发展的新技术,更极致的垂直整合能够在多个环节优化,让还在完善中的技术体验变得更好。过去只有iPhone和Google自己研发的手机上具备这样的优势,现在华为也因为独立的鸿蒙系统,有了这样的契机,而且华为更激进。
今年9月,华为启动“天工计划”,宣布投入10亿元资金与资源,与伙伴、开发者共同加速孵化超过1万个AI原生的元服务、1千多种意图框架、5千多个智能体,支持鸿蒙AI生态构建。华为在鸿蒙系统6展示的功能和体验并非不可复制,技术上也没有与对手拉开太多差距,尤其是对手都在快速尝试整合AI的时候。鸿蒙最深的护城河,是华为垂直整合的深度和执行速度。
与过去的产品相比,AI背后的技术堆栈更复杂,涉及底层算力、云计算平台、大模型、终端硬件、应用平台等。华为是中国少有的能够囊括所有环节的公司,此前这些环节分散在各个业务板块之间,可能存在协同壁垒。今年9月底,华为公布了一项重要人事调整,增任余承东为华为产品投资评审委员会(IRB)主任。该委员会是华为重要决策机构,负责重大战略方向的资源投入评估、重点项目立项审核及预算审批等关键环节,并协同各部门推动公司战略落地。
余承东担任华为产品投资评审委员会主任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华为在AI领域取得全球领先地位,被内部视为“打赢AI关键战役”的核心领导人。这意味着华为通过余承东的管理权责范围,在组织层面上打通了整个AI链条。余承东作为华为终端业务的长期负责人,最懂用户场景和商业落地。现在让他去统管全局的AI投入,目的是用华为最强、最复杂的场景带动技术协同发展。鸿蒙系统将不再只是华为终端BG的产品,而是华为集全公司之力发展AI技术的关键出口,这会推动鸿蒙系统在AI方面迅速发展。去年发布真正独立的鸿蒙系统时,余承东说“有底座,有生态,才是真正的操作系统。”这句话在当下有了新的含义,鸿蒙系统想要构建的生态,是以AI为核心的操作系统生态,其基座不仅是自研内核等底层技术,更是华为本身及其过去数十年来建立的产品体系和技术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