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以国际标准为纽带,加速推动产业技术向全球输出。据最新统计,上海企业及科研机构累计牵头制定或修订ISO/IEC国际标准达251项,较2020年底增长近一倍。在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前沿领域,上海单位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显著,其中人工智能领域至少有33项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由沪上机构参与制定。
技术话语权的提升正重塑企业角色。以禾赛科技为例,这家激光雷达企业深度参与美国国家标准《车载激光雷达及其系统的安全性》制定,其提出的激光发射错误、测距偏差等十余项技术建议被采纳。公司质量高级总监赵鑫透露,企业凭借高自动化生产线积累的质量管控经验,正牵头推进ISO标准《车载激光雷达的测试方法》制定,目前已进入中期阶段。这种从技术跟随到规则引领的转变,标志着中国企业在高端装备领域实现突破。
深海装备领域同样涌现创新标杆。上海中车艾森迪海洋装备有限公司编制的《深海智能挖沟铺缆机器人》企业标准,首次将先导技术融入深海装备制造,解决了施工装备的技术瓶颈,填补国内空白。该标准不仅成为全球同类产品的设计制造规范,更助力企业斩获多笔境外订单。公司总经理张定华表示,标准实施后产品已覆盖国内油气、通信等领域,并出口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海底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关键支撑。
国际标准制定的战略高地争夺中,上海再获重要筹码。去年12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创意数字设计技术委员会(ISO/TC350)落户中国,上海浦东明珠国际标准化研究院承担秘书处工作。这个被喻为"标准联合国"的技术委员会,将统筹协调全球创意设计领域标准制定,为上海打造世界设计之都注入新动能。业内专家指出,掌握国际标准话语权,意味着在技术创新赛道上占据先发优势。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上海创新建立外商投资企业标准化协作机制。全国首个外商投资企业标准化协作平台成立一年来,已帮助20余家外资企业参与43项国家标准和3项地方标准制定。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评价,该平台为外资企业提供了标准信息对接的快捷通道,既降低新入华企业的适应成本,也助力深耕中国的企业通过标准制定提升产品竞争力。数据显示,参与标准制定的外资企业,其产品市场认可度平均提升15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