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5.5亿年前“虫虫工程师”打造三维潜穴 点燃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前奏

   时间:2025-10-30 09:11:26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在湖北宜昌的“石板滩生物群”中取得突破性发现,揭示了约5.5亿年前复杂动物行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深远影响。研究团队首次在埃迪卡拉纪晚期地层中识别出三维立体潜穴系统,这一发现将复杂动物改造海底环境的时间提前了近一千万年,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进展》。

位于三峡地区的石板滩生物群,是埃迪卡拉纪向寒武纪过渡的关键化石库。该生物群保存在石灰岩中,化石种类丰富且细节完整,犹如一部记录地球生命转折期的“天然纪录片”。此前,科学家已在此发现具有分节特征的夷陵虫和早期海绵化石,但此次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动物行为留下的遗迹化石——这些痕迹记录了远古生物如何改造生存空间。

研究团队负责人陈哲研究员与博士生刘雅榕系统分析了石板滩生物群的遗迹化石,发现了一套复杂的立体潜穴网络。这些潜穴突破了传统二维平面痕迹的限制,呈现出向沉积物深处延伸的三维结构。其中,新命名的遗迹化石种Treptichnus streptosus具有“之字形”通道特征,表明造迹生物具备发达的神经系统和肌肉控制能力,能够进行有节奏的掘土行为。

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种被称为“多山迹Lamonte”的复合潜穴系统。这种结构将水平隧道、垂直通道与表面爬迹相连,形成集觅食、栖息和移动功能于一体的“地下公寓”。切片分析显示,某些蝌蚪状潜穴的膨大端穿透微生物席层,暗示造迹生物采用“挖一勺”策略获取食物——向下掘洞取食后沿藻席层移动至新位置。

这些三维潜穴的出现标志着生命对生态空间的利用发生根本性转变。研究人员指出,动物不再局限于海底表面活动,而是通过挖掘行为主动开拓沉积物深处的生存资源。这种行为创新需要造迹生物具备复杂的神经肌肉系统,现代分析表明鳃曳动物或节肢动物幼虫等类群可能具备这种能力。

潜穴系统的密集分布对海底生态环境产生革命性影响。原本覆盖海底的微生物席被破坏后,沉积物表层以下长期缺氧的状态得到改变,松软的混合底质为显生宙动物创造了新的生态位。研究认为,这种生态变革触发了约5.5亿年前的第一次埃迪卡拉生物群灭绝事件,导致近80%的埃迪卡拉生物消失,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扫清了障碍。

第二次大灭绝随后发生,彻底终结了埃迪卡拉纪的生态体系。研究人员强调,动物并非单纯适应环境,而是通过行为创新主动重塑生态系统。三维潜穴系统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海底物理结构,更通过破坏微生物席、创造新生态位等方式,为寒武纪动物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项发现修正了传统认知中“寒武纪大爆发是突然事件”的观点,证明生命演化存在渐进式铺垫过程。复杂动物行为的出现早于身体结构的显著分化,行为创新在生命演化史上扮演了关键角色。石板滩生物群提供的证据表明,动物对环境的改造能力在寒武纪之前已达到相当水平,为理解生命演化提供了新视角。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