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行业近期迎来业绩披露高峰,亿纬锂能最新发布的三季度财报引发市场关注。这家以大圆柱电池技术为核心的企业,在营收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利润表现却呈现分化态势。数据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50亿元,同比增长32%,但归母净利润仅28亿元,同比下降11.7%,形成典型的"增收不增利"局面。
与行业龙头宁德时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亿纬锂能虽在营收规模上保持增长,但利润端承压明显。深入分析发现,管理费用激增成为主要拖累因素。今年前三季度管理费用达2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2.5亿元大幅攀升。其中股权激励费用摊销接近10亿元,海外基地建设带来的管理成本增加亦不容忽视。马来西亚储能基地总投资87亿元,匈牙利动力电池工厂进入设备调试阶段,这些重大项目的前期投入直接推高了管理成本。
资本运作产生的相关费用同样显著。公司年中完成港股上市,仅顾问团队费用就达数亿元。叠加坏账计提等因素,若剔除这些非常规支出,实际利润可达36.7亿元,同比增长18%。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季度利润近15亿元,同比增幅达51%,展现出较强的盈利修复能力。
研发策略调整成为市场关注的另一焦点。作为技术驱动型企业,亿纬锂能今年研发投入出现罕见下滑,连续三个季度呈现负增长。这种现象背后存在双重动因:一方面,研发投入资本化比例提升带动无形资产增长,前三季度仅增加1.7亿元;另一方面,公司可能主动压缩研发预算以缓解财务压力。这种调整在锂电池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显得尤为敏感,市场普遍关注其长期技术竞争力是否会受到影响。
产能扩张带来的资金压力持续累积。公司固定资产从2022年的109亿元激增至314亿元,在建工程仍保持百亿规模。根据规划,2025年产能将达210GWh,2027年进一步扩张至328GWh。这种激进扩张策略直接推高资产负债率至64%,有息负债创下218亿元历史新高。虽然短期偿债压力可控,但长期财务成本上升已成必然趋势。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亿纬锂能坚持差异化竞争策略。作为国内首家量产大圆柱电池的企业,公司在该领域已建立明显优势。截至上半年,搭载其大圆柱电池的车辆超过6万台,出货量位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二。这种技术优势直接转化为市场突破,近期获得海博思创50GWh电芯采购订单,金额约200亿元,成功从宁德时代手中夺取市场份额。
产品结构优化带来显著成效。动力电池前三季度出货量34.59GWh,同比增长66.98%;储能电池出货量48.41GWh,同比增长35.51%。特别是在储能领域,公司已稳居行业第二把交椅,与龙头企业的差距逐步缩小。技术迭代方面,2022年推出的560Ah电芯于2024年升级至628Ah,成为全球首个量产600Ah+电芯的企业,技术领先优势得到巩固。
海外市场拓展仍存提升空间。上半年境外营收不足70亿元,与行业地位不相匹配。公司正通过港股上市筹集资金,计划加速海外产能建设。当前16%的毛利率水平显著低于行业龙头,但随着规模效应显现和技术优势转化,成本下降空间值得期待。特别是在大圆柱电池领域形成的专利壁垒和技术积累,或将成为其突破市场格局的关键筹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