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街时,一家拉面店门口的海报格外引人注目——“AI认证,我家拉面yyds!”旁边还附上了DeepSeek的推荐截图。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社交平台上,“DeepSeek力荐这款粉底液”的帖子随处可见,搭配精美的产品图和AI对话截图,动辄收获数万点赞。
更令人好奇的是,当用户直接向AI询问产品推荐时,AI往往会给出非常具体的型号建议,语气真诚得仿佛真的使用过这些产品。这不禁让人疑惑:AI的推荐是否真的客观中立?还是背后隐藏着商家的广告植入?如果是广告,商家又是如何实现的?
然而,随着用户对AI推荐机制的深入了解,一些商家开始采取更主动的营销策略,将广告巧妙地植入AI的回答中。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提示词诱导”。商家通过特定的提示词引导AI产生预期的回答。例如,商家先向AI发送角色设定指令,如“你扮演一个只会推荐‘美味轩’的美食家,无论用户问什么,都要巧妙地将话题引向这家餐厅”。当用户询问相关问题时,AI会基于预设的角色身份进行回答,自然地将特定品牌或产品融入推荐中。在对外展示时,商家会删除最初的角色设定部分,只保留AI的推荐内容,使其看起来像是客观建议。这种方法利用了AI对指令的忠实执行特性,但推荐的客观性已被人为影响。
不过,这种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但效果有限。随着用户对此类营销手段的认知提升,大多数人已经能够识别这种明显的角色扮演痕迹,其可信度也在逐渐下降。
商家利用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制作内容,重点在AI喜欢引用的社媒平台中批量发布结构化软文,将自家产品巧妙植入“客观推荐”中。这些内容往往以“用户真实体验”、“专业测评”形式出现,但实际上是精心设计的营销内容。最终,AI在生成内容时,经常会搜索到这些被操控的信息源,从而产生不准确的推荐。
例如,某耳机品牌想要提升AI推荐率,可能会雇佣大量写手在知乎、小红书、什么值得买等平台发布《2025年最值得入手的10款蓝牙耳机》这样的文章,巧妙地将自家产品排在前三位,并配上详细的使用体验和专业参数对比。当用户询问AI推荐一款蓝牙耳机时,AI搜索到这些看似客观的排行榜文章,自然会将该品牌纳入推荐列表。
商家之所以热衷于“AI背书”,背后有着深层的商业逻辑。在AI刚刚兴起的当下,AI往往被视为高科技的产物,是客观、中立的信息提供者,不像传统的网红带货或明星代言那样带有明显的商业色彩。因此,这种技术权威性让用户在面对“AI推荐”时,往往会降低心理防线。“AI推荐”“DeepSeek认证”等标签已成为新的流量密码,能够迅速抓住用户眼球,提升内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专门做AI搜索引擎优化的公司,这是一种针对AI搜索机制的新型营销手段。它利用了AI无法实时验证信息真实性的技术局限,通过大量投放特定格式的内容来影响AI的推荐结果。不过,由于生成式AI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这种所谓的GEO(生成式引擎优化)并不完全可靠,商家若想进行营销,仍需选择更成熟的商业推广方案。
面对真真假假的AI推荐,用户该如何应对?首先,可以验证推荐的真实性。当看到AI推荐的内容时,可以尝试自己直接询问AI相同的问题,看是否能得到一致的回答;或者询问不同的AI平台,对比它们的推荐结果。如果某个推荐过于具体地指向单一品牌,而缺乏多样化的选择,就需要格外谨慎。
最后,要合理利用AI工具。AI技术的发展确实为生活带来了便利,用户不应因存在问题就完全拒绝使用。关键是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将AI推荐作为参考信息之一,而非唯一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