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网近日公示,我国首个具身智能领域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名为“上海虚实融合具身智能训练场标准化试点”,由上海机构牵头,联合全国多地共同推进,计划制定80余项标准,为行业数据流通共享提供统一规范,推动全国具身智能训练场互联互通。专家指出,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具身智能产业从“单点创新”迈向“体系协同”的关键跨越。
具身智能训练场被视为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和技术验证,人形机器人可在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场景中持续优化具身大模型,提升其移动、识别和操作能力,增强“动手能力”与“脑力”协同水平。这种训练模式为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提供了关键支撑。
上海在具身智能领域始终扮演着引领者角色。今年初,我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在上海张江投入使用,可同时容纳100台人形机器人进行技能训练,涵盖家电装配、超市收银、货物分拣、食堂打饭等多样化场景。该训练场由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地中心)牵头建设,而此次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的承担单位正是国地中心。
试点项目采用“1+N”联动模式,以上海国地中心主训练场为核心,联合河南、江苏常熟、江苏吴江、北京石景山、深圳、河北、重庆、吉林、陕西榆林等地的分训练场形成协同网络。这一模式将分散的产业资源整合为统一创新力量,围绕实体物理场、虚拟训练场、本体/部组件、场景应用四大领域制定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验证实施与迭代优化。项目预计将形成覆盖全国、贯通多行业的标准化能力体系,为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提供核心支撑。
项目参与方涵盖全国多个省市及多个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国地中心主训练场作为标准研制中枢,联合上海电气、张江集团、库帕思、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本地机构,以及华为、百度、中移动、电信天翼等国内一线企业,同时携手傅利叶、智元、开普勒、乐聚、节卡等知名机器人公司,共同构建具身智能生态圈。各地分训练场则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开展标准落地验证,并以高质量训练数据反哺主训练场。据测算,整个联动体系预计今年可归集15万小时高质量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