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OpenAI幕后英雄Scott Gray:从底层优化到赋能AI新架构的硬核之路

   时间:2025-10-02 04:42:35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行业聚光灯往往聚焦于那些发表突破性论文的科学家,但真正推动技术落地的往往是那些深耕底层优化的工程师。近日,一位在OpenAI默默耕耘的资深工程师因其在GPU计算内核开发领域的卓越贡献引发广泛关注。

引发这场讨论的源头是一则社交媒体热帖,其中披露OpenAI每日数万亿次的模型训练计算量,竟有相当比例依赖某位工程师编写的核心CUDA内核。评论区迅速将目标锁定在Scott Gray身上,这位在深度学习底层优化领域深耕十余年的技术专家。

CUDA内核开发堪称人工智能领域的"皇冠明珠",要求开发者同时精通并行计算理论、GPU硬件架构和深度学习算法。多数从业者停留在应用层开发,即便从事优化工作也主要集中于推理阶段。而Gray所专注的训练过程优化,特别是反向传播阶段的底层内核开发,需要同时驾驭算法设计、并行计算策略和硬件特性,这种复合型能力在业界极为罕见。

追溯Gray的技术成长轨迹,其职业起点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技术追求。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攻读物理与计算机科学双学位期间,他就展现出对底层系统优化的浓厚兴趣。2016年加入OpenAI前,Gray曾在专注GPU优化的Nervana Systems公司任职,这段经历成为其技术突破的关键阶段。

在Nervana时期,Gray开发了革命性的maxas汇编器。这款针对NVIDIA Maxwell架构的工具允许开发者直接编写SASS机器码,绕过传统CUDA编译链的抽象层。通过手动优化寄存器分配、指令调度和内存访问模式,Gray实现的单精度矩阵乘法内核在GM204 GPU上达到理论峰值的98%计算效率,较NVIDIA官方cuBLAS库提升4.8%。这项突破性成果直接挑战了硬件厂商在底层优化领域的权威地位。

基于maxas的成功经验,Gray进一步开发了maxDNN卷积优化框架。该框架采用128位纹理加载、激进双缓冲策略等创新技术,在AlexNet模型上实现93-95%的持续计算效率,远超同期cuDNN库32-57%的波动表现。在Overfeat模型的特定卷积层中,maxDNN更创下96.3%的峰值效率,这些数据至今仍是底层优化领域的标杆。

加入OpenAI后,Gray的技术视野从单一算子优化扩展到架构级创新。面对模型规模指数级增长带来的计算挑战,他主导开发了块稀疏(Block-Sparse)GPU内核。这项创新将权重矩阵划分为固定块结构,通过完全跳过零值块的计算,使稀疏矩阵处理速度较传统方法提升数个数量级。相关开源论文显示,采用该技术的LSTM模型宽度可达同等稠密网络的5倍,在文本和图像生成任务上取得显著突破。

从Nervana到OpenAI,Gray始终保持着技术突破者的本色。前Nervana CEO公开证实,正是其在技术论坛展现的底层优化能力,促使公司当即决定聘用这位"全球最强GPU程序员"。在OpenAI的里程碑式项目中,从GPT-3到DALL-E的模型训练背后,都活跃着Gray编写的高性能GPU内核。

这种将理论突破转化为工程现实的能力,使Gray成为连接学术发现与产业落地的关键桥梁。当业界还在讨论模型规模与计算效率的平衡时,他已经通过底层创新开辟出新的技术路径。正如深度学习先驱Yann LeCun所言:"真正的技术革命往往始于对计算本质的重构。"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