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公司因宣传方式中“大字突出、小字补充”的做法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其汽车产品上,还涉及手机、充电桩等多个领域,消费者质疑其可能存在误导性宣传。
在汽车领域,小米YU7曾宣称采用“2200MPa超强钢”,但广告左下角以浅色小字标注“小米超强钢指材质项目名称”。对此,小米汽车回应称,这是行业常见做法,用于补充说明技术参数或研发背景。“小米超强钢”是小米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的材料项目,专利由双方共同持有,标注“项目名称”仅为说明研发背景,不影响材料性能。然而,部分消费者认为这种标注方式容易让人误解为“名称强于实际”。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小米手机宣传中。例如,新款手机Xiaomi17 Pro Max的海报以醒目字体标注“逆光之王”,但右下角用极小字体注明“逆光之王是产品设计目标”;另一款手机Xiaomi17则宣称“小尺寸续航之王”,小字补充“目标:小尺寸续航之王”。这些表述被网友调侃为“小字战神发力”,认为其通过模糊表述规避风险,可能误导消费者。
在汽车服务方面,小米曾宣布“城市辅助领航开始推送”,但小字说明“仅对部分用户开放”;充电桩宣传“终身免费流量包”,实际注释为“终身免费指在产品规划使用寿命8年内,流量免费”。这些案例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小米宣传方式的质疑。
针对这一现象,罗永浩在直播中表示,在宣传中用小字补充说明是行业普遍现象,并非小米独有。他指出,许多厂商会在“最强”“最佳”等关键词前加小字“目标成为”,以规避广告法限制。虽然这种做法符合法规,但可能误导消费者。罗永浩强调,希望全行业能消除这种不地道的宣传方式。
法律界人士对此持批评态度。四川致高律师事务所徐可欣律师认为,小米的“大字宣传、小字免责”涉嫌违反广告法。她指出,宣传中使用的“之王”等词汇,若无权威数据支撑,可能违反广告法中“不得使用最高级用语”的规定。小字补充的“产品设计目标”虽试图规避风险,但信息呈现方式不对等,易导致消费者误解,构成夸大或虚假宣传。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赵良善律师也表示,这种做法涉嫌擦边球,违反广告法中“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内容”的条款。他强调,若小字字体过小、位置隐蔽,无法有效提示消费者,导致其基于误解做出购买决策,则可能被认定为虚假广告。
尽管小米汽车对“2200MPa超强钢”的宣传进行了详细说明,强调其抗拉强度比1500MPa热成型钢提升40%、屈服强度提升24%,但消费者对其整体宣传方式的质疑仍未平息。如何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清晰、准确地传递产品信息,成为小米及其他厂商需要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