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开拓者,他以半生心血铺就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用科技报国的信念铸就时代丰碑。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一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的科技工作者。
出生于1943年的刘韵洁,自幼便在科学巨匠的传记中汲取精神养分。居里夫人在战火中投身救护的事迹,爱因斯坦将科学探索与人类命运相连的追求,在他心中种下了"科学报国"的种子。这份家国情怀,成为他此后数十年科研生涯中最坚定的精神坐标。
1968年,从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的刘韵洁,被分配到河北东光县农具厂当车工。面对与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工作,他选择在车间里继续保持对科技的敏锐。当接到研制大功率半导体晶体管的任务时,这个当时连发达国家都只能做到100W输出的"不可能任务",在刘韵洁带领下竟被攻克。他带领五六名新毕业学生和当地高中生组成的团队,在设备简陋的条件下,通过无数次试验突破技术瓶颈,最终取得全球领先的成果。
1976年,已在小有成就的半导体领域,刘韵洁再次做出惊人选择:放弃负责人职位,转投当时尚属陌生的计算机技术研究。在原邮电部数据通信技术研究所,他从最基础的技术员做起,常因专注思考代码问题而坐过站。这种近乎执拗的坚持,让他在短短几年内成长为计算机领域专家。
上世纪90年代,当中国互联网还处于"英文内容为主、资费高昂、速度缓慢"的萌芽阶段,刘韵洁已敏锐察觉到信息网络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1994年中国实现国际互联网全功能连接后,他提出构建虚拟专用网的创新方案,通过区分国内外资费降低使用门槛。为推动方案落地,他主动请缨筹备邮电部数据局,从6人团队起步,带领中国互联网突破"少数知识分子使用"的局限,最终建成惠及14亿人的全球最大互联网。
在刘韵洁的办公室里,珍藏着1996年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骨干网开通时的照片。这张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网络,不仅让互联网"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开创了发展中国家互联网发展先于发达国家的先例。"把服务对象从精英扩展到大众,这是中国互联网最伟大的成就",他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
如今82岁的刘韵洁依然保持着高强度工作节奏。在紫金山实验室,这位被年轻人称为"最拼的八零后"每天步行一小时上下班,在通勤路上仍在思考技术问题。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未来网络技术大科学装置已通过验收,新增光电融合功能的同时将建网成本降低60%。面对AI时代的技术竞争,他坚信:"虽然高端GPU存在差距,但依托庞大的算力集群和新型网络架构,中国在互联网下半场必将胜出。"
从核物理到半导体,从计算机到互联网,刘韵洁的科研轨迹始终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在他看来,科学家应当像居里夫人那样,在时代需要时挺身而出。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精神,让他在科技浪潮中始终保持着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