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2025实体店生存法则:破陈旧经营观念枷锁,以真诚服务赢回头客

   时间:2025-10-03 06:00:38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漫步街头,不难发现,曾经热闹非凡的超市与各类门店,如今不少已悄然关闭,往昔的繁华景象一去不复返。为何众多商超、门店及小微企业陷入生存困境?其实,早在多年前,就有专家针对中国中小企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在国内外知名媒体上发表了《新时代中国商业门店何以蜕变重生?》等文章,并提出了诸多经营发展策略,从现实竞争等多个角度,为中小企业和实体店主提供了系统、科学的指导。

然而,面对经营困境,不少商业门店业主却将责任归咎于淘宝、京东等网购平台,甚至有人在网上呼吁关闭网购,这种言论令人啼笑皆非。这种固化的传统商业思维,才是导致他们被市场淘汰的真正原因。问题不在于资金、技术或资源的匮乏,而在于思维、眼光和认知的局限。

新世纪伊始,国内外实战派权威人士就曾预言,在科技革命与商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家和中小微企业主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经营大考”。这场考试的核心在于:能否抓住市场机遇?能否将真才实学的人才视为持久的合作伙伴?能否将消费者视为上帝?现实中,能够完成这三大考题的企业负责人并不多,这正是许多中小微企业和商业门店发展受阻的根源。

反观那些门庭若市的商业门店,它们往往隐藏着最朴素的答案:服务人员主动为顾客拎袋,货架旁的导购耐心解答问题,甚至愿意为顾客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经营的本质从来不是冰冷的交易,而是带着温度的服务。当超市记住老顾客的偏好,当便利店为晚归的人留一盏灯,顾客自然会成为回头客。

曾经风光无限的巨头们,如今也难逃困境。家乐福在中国经营近三十年,最终几乎全面退出;大润发在2025年上半年一口气关闭了8家大卖场,并裁撤了整个华中大区。这并非因为人们不再逛街,而是因为它们的经营理念已经过时。过去,大卖场依靠场地租金和渠道优势就能轻松盈利,但如今,电商将“便利”做到了极致,如果还指望顾客为了“买瓶酱油”而忍受停车难、通道挤、结账排长队、价格高等问题,那么门可罗雀也就不足为奇了。

与这些反面教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南的胖东来,它堪称零售界的“神话”。2024年,胖东来的销售额达到169亿,2025年预计将突破200亿。它的成功秘诀在于将“把人当人”这一口号变成了现实。对顾客,它提供严格的商品检验,不满意30天内可退,发现别处更便宜还会补差价;对员工,它给予高薪和尊重,员工平均月薪8315元,远高于当地水平。正是这种对顾客和员工的双重尊重,让胖东来将商业最基本的“品质+服务”做到了极致。

当然,也有知错就改的“优等生”。永辉超市在巨亏之后,终于放下身段学习胖东来,启动了“调改”。闭店重开,引入本地小吃,优化动线……调改后的店铺,满三个月基本都能盈利。这说明,不是消费者变了心,而是店铺是否值得他们专程光顾。

还有一些书店,早已不再是单纯卖书的地方。它们提供了雅致的阅读区、香浓的咖啡,成为了一个可以待上一整天的“文化客厅”。它们卖的不仅是书,更是一段惬意的时光。

未来的经营,属于那些“觉醒者”。因为商业的本质从未改变,是靠人创造价值。电商再方便,也无法替代一家人周末一起逛超市的烟火气,无法替代亲手触摸商品的踏实感,更无法替代一次令人如沐春风的贴心服务。

2025年的这场实体店大考与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答案其实很简单:谁能重新把“人”放在第一位,谁就能门庭若市、兴旺发达。那些还在抱怨的老板们,真该去优秀企业学习,去胖东来看看,什么叫做“幸福的烦恼”。他们或许会发现,企业用真诚的服务把顾客变成朋友,用细节的用心把购物变成享受。不是电商太强,而是我们忘了初心——经营方略与商业的温度,藏在货架间的微笑里,在主动帮忙拎袋的手上,在记住老顾客偏好的记忆中。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