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跨界”科学家钱小石:追“真问题”,育跨界才,与科学规律“较劲”

   时间:2025-10-03 08:39:10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国庆与中秋相逢,这个难得的超长假期,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放松休闲的好时光,但总有一群人选择坚守岗位。对于那些投身科研前沿的人来说,假期往往与忙碌相伴,而非休息。

他们行走在科研的道路上,争分夺秒是常态。在实验室里,只要实验还在进行,“不打烊”的不仅是设备,更是科研人员。文汇报推出“深耕一线谱新篇”系列报道,聚焦沪上高校那些奋战在科研一线的青年科学家,记录他们非同寻常的假日生活。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教授钱小石,便是其中一员。这个超长假期,对他和团队成员来说,与往常的周末并无二致,他们依旧驻守在学校实验室,为科研事业默默耕耘。

钱小石团队在电卡效应制冷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在基础原理和材料制备方面,他们实现了关键进展,并凭借此成果在2024年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中荣获卓越奖。这一成果有望为人们的日常制冷模式带来颠覆性变革。

钱小石是一位“非典型”科学家。2018年入职上海交大时,他没有耀眼的论文成果,只有产业界的创业经历。入职前三年,他未发表任何研究论文。直到第四年,他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成果直接登上国际顶刊《自然》,此后又在《自然》《科学》等顶刊上发表了5篇论文。

“对我来说,论文发表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我更看重的是成果能否真正影响产业,以及培养的学生能否真正跨界,既能从事跨学科研究,也能创业开公司。”钱小石这样说道。

在钱小石的办公桌上,有一张看似普通的暗色“塑料纸片”,实则是一种利用电卡效应制冷的薄膜设备。这种设备体积小巧,可集成在芯片上,也可装备在墙壁、窗户玻璃夹层中实现制冷。在相同制冷功率下,其重量仅为传统空调的八十分之一,且无需压缩机。

这一神奇效果的实现,源于科学家利用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的电卡效应制备的材料。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固体材料通电后压缩相变吸收热量来实现制冷。高分子中的电卡效应是由华人科学家章启明在2008年发现的。

制冷技术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发明之一,但传统制冷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全球约10%的电力用于制冷,间接产生近一千兆吨二氧化碳。2019年,建筑供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4.3千兆吨。欧洲已明确,2035年将禁止PFAS(氟材料,氟利昂是其中一种)的生产使用。氟利昂制冷所需的压缩机需要高压容器,难以实现小型化。

“电卡效应刚被发现时,学术界和产业界都很兴奋,但要将其真正应用于产业界,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钱小石是章启明的博士,他一直跟随导师,尝试解决电卡效应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这段经历让他对科研有了不同的认识:“每当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导师很少和我们讨论论文要投哪里,而是琢磨如何开展下一步攻关,推进后端应用。”

受导师影响,钱小石博士毕业后没有申请大学教职,而是加入了一家创业公司,围绕自己的博士课题开展工作。“大约2016年,我们在电卡材料和制冷系统的产业化方面做了很多前沿工作。虽然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但在专业领域内,我们的研究比欧美学术界领先了五六年,学术界直到2023年才达到我们当时的水平。”

从产业界回到学术圈时,钱小石的学术简历并不突出,也达不到很多高校的招聘要求。他坦言:“虽然我不在意是否发论文,但带着一些‘光环’回国,和当时的状态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幸运的是,上海交大给了我足够的发展空间。”

2018年,钱小石入职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担任长聘教轨副教授。学校为他匹配了4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和美国的一些名校差不多,我也做好了非升即走的准备”。

此后,他全身心投入到完善电卡效应落地的研究中。经过三年的“沉默”,2021年他的研究取得突破,将电卡制冷循环寿命从百余次提升至超过百万次,论文很快发表在《自然》上,这也是他回国后主导发表的第一篇研究论文。

“发表论文很重要,但它不该是追求的第一目标。我的精力有限,在针对领域内一两个重大难点开展工作之外,可能没有时间去写很多论文。不过,即便达不到学校的要求、面临非升即走,我也可以再离职创业。”钱小石坦言,产业界的经历让他知道,人生并非只有一种选择。但在推动电卡效应进入实际应用中,他坚定地认为,大量基础研究是绕不开的,比如围绕良率、材料寿命等工程要素开展的基础研究工作,这些规律的发现往往需要3-5年的积累。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钱小石团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物理、化学效应,随后连续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几篇论文。“当我们专注于解决工程问题,试图找到背后的科学规律时,哪怕只是管中窥豹,这时候总结规律而写成的论文,也就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了。”

虽然钱小石的成果离产业化仅一步之遥,但他目前并没有亲自去推动成果转化的打算。“我是大学教师,相对于科研,我最重要的工作是培养人,我要花大量的时间投入教学、指导学生。”他更希望培养出真正有能力跨界的学生。

不论是产业界还是学术界,真正的创新很大程度上需要“跨界”。钱小石在研究电卡效应时,不仅要解决物理问题,还要解决化学问题、材料问题、工程问题,还要和潜在投资人交流。“现实中,没有哪个问题是只对应着某个学科,且新型技术的研发没有前人的成果可借鉴,不得不逼自己跨界创新。希望我培养的学生和我一样,打破学科边界的束缚,在各个行业里都能够摸爬滚打,这样他们做什么事都不会怵,干得了科研,开得了公司。”

在钱小石看来,培养跨界创新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也是国家未来发展之亟需。“现在我们要解决的‘卡脖子’问题,虽然很难,但因为知道有人做出来过,所以还是‘心里有底’的。当有一天,没有人可以对我们‘卡脖子’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这将对人的眼界、勇气、坚韧、耐心都带来很大考验,这也许是我们的下一代人会面对的局面。”也正因此,钱小石常对学生们说,“科研工作者是和老天爷较劲的人。老天爷把很多科学规律都藏了起来,而我们就是要找到这些科学规律、找到未来发展方向的人。”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