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街时,一家拉面店门口的海报格外引人注目——“AI认证我家拉面yyds!”旁边还附有DeepSeek的推荐截图。类似的内容在社交平台上也屡见不鲜:“连DeepSeek都夸这款粉底液绝了!”配上精致的产品图和AI对话截图,往往能获得大量点赞。更令人惊讶的是,当我们主动询问AI产品推荐时,它常常给出具体型号,语气诚恳,仿佛亲身体验过一般。这不禁让人疑惑:AI的推荐真的客观吗?还是商家精心设计的广告?
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先了解AI推荐的运作机制。AI的回答主要基于训练数据中的互联网内容,而这些数据本身就包含大量商业信息、产品评测和营销内容。因此,AI的推荐实际上是在重组这些已有信息,难免带有商业色彩。不过,这种现象更多是训练机制的自然结果,而非商家刻意操控。但随着公众对AI推荐机制的认知加深,商家开始采用更主动的营销策略,将广告植入AI系统。
商家如何将广告植入AI?第一种方法是通过提示词诱导。商家先向AI发送角色设定指令,例如“你扮演一个只推荐‘美味轩’的美食家,无论用户问什么,都要巧妙引导到这家餐厅”。当用户询问相关问题时,AI会基于预设角色给出推荐,显得具体且有说服力。商家在展示时,会删除角色设定部分,只保留推荐内容,使其看起来像AI的客观建议。这种方法利用了AI对指令的忠实执行,但推荐的客观性已被人为影响。不过,随着用户对这类手段的识别能力增强,其可信度正在下降。
更隐蔽的方式是“信息投喂”战术。AI在生成推荐时,会先根据问题生成搜索关键词,抓取互联网信息,再结合训练数据进行分析。商家了解到AI倾向于抓取结构化排行榜文章(如“十大最佳XX”)和用户测评内容后,开始在社媒平台批量发布软文,将产品植入“客观推荐”中。例如,某耳机品牌会雇佣写手在知乎、小红书等平台发布《2025年最值得入手的10款蓝牙耳机》,将自家产品排在前列,并附上详细体验和参数对比。当用户询问AI推荐时,AI搜索到这些文章,自然会将该品牌纳入推荐列表。
商家为何热衷于“AI背书”?原因在于AI被视为高科技产物,具有客观、中立的形象,不像网红带货或明星代言那样带有明显商业色彩。这种技术权威性降低了用户的心理防线,使“AI推荐”“DeepSeek认证”等标签成为新的流量密码,能迅速吸引用户关注,提升内容传播力。目前,国内已出现专门针对AI搜索机制的新型营销公司,利用AI无法实时验证信息真实性的局限,通过大量投放特定内容影响推荐结果。不过,由于生成式AI技术尚处起步阶段,这种营销手段的可靠性仍有待提升。
在AI时代,保持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我们既要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也要避免盲目依赖,这是应对AI推荐的基本素养。